第A15版: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A1版
时政要闻

第A2版
时政要闻

第A3版
广告
 
标题导航
宁波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12年7月27日 星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沙古渔镇
王勇
  本版摄影 王勇

  

  星罗棋布的舟山群岛是一方引人入胜的海天空间,岱山列岛则是群岛中的一串耀眼明珠,而历史悠久的东沙古渔镇,又是岱山岛历史上的重要商埠。

  那天,我终于跨海涉洋来到向往已久的东沙。东沙古渔镇的街巷,多是像江南老街一样用红石板铺成,湿漉漉的石板泛着光亮,折射出岁月深处的渔文化元素。石板上,我仿佛仍能感受到渔民大脚穿着草鞋的移动。而两侧临街的两层楼木结构房子,多用杉木作板壁,用酱色油漆涂饰,风吹日晒,极像渔民的红脸膛,街房虽然显得低矮,却给人以质朴、厚重的感觉。这些建筑多为晚清风格,底层作店铺,楼上用于住人。

  横街俗称“横街头”,位于古渔镇的西北侧,历史上这里曾经是水产交易最繁忙之地。交易的海货中,有名贵的岱衢族大黄鱼,有鳓鱼、鲳鱼、目鱼、马鲛鱼、鳗鱼、梭子蟹、虾、海蜇和各色贝类。根据季节,鲜货、干货不一,史称横街渔市。浙东谚语曰:种田四月半,抲鱼四月半。它的意思是,每年的农历四月半,是农民和渔民种田、捕鱼最繁忙最辛苦的季节。当地的老人说,从前这个时候,应该在岱衢洋、大戢洋、猫头洋、大目洋捕鱼,然后在码头卸鱼,在渔市卖鱼,还要在“鱼厂”加工鱼。鱼厂,是将新鲜的大黄鱼、乌贼等劈开、盐渍、翻晒加工的作坊,捕、供、加工、销售“一条龙”。老人又说,那个时候我们在家里,都能听到码头卸鱼时大黄鱼嘴里发出的“咯咯”、“呜呜”的叫声,鱼腥味充满整个东沙街巷。“吃饭时,闻一口鱼香,饭就‘咕’地落肚了。”一位70多岁的张大娘感慨而又幽默地说。

  东沙渔市的繁华,《中国渔业史》、《定海厅志》、《岱山县志》等史志上也多有记述,每逢渔汛,东沙“捕鱼晒鲞,殆无虚地”。我在东沙海洋博物馆的老照片上,看到过几千爿竹列晒鱼鲞的盛况。竹列鳞次栉比,场面宏大,像展览会一般。据说,竹列晒鲞,以黄鱼、墨鱼为多。此情此景,令我这个在东海边长大,从小吃喜欢吃海鲜的人浮想联翩,情不自禁地咽了一下口水。

  历史上舟山渔场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吸引了宁波、福建等周边地区的渔民前来捕鱼,而横街渔市的繁华又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客商收购鱼货。他们干脆住在东沙的客栈里收货,又派人到陆上各城市设“咸货行”,搭建销售渠道,买进卖出,生意兴隆。一业兴带来百业旺,清朝、民国时期,东沙渔镇上店铺林立,“严永顺米店”、“三阳泰南货”、“鼎和园香干”、“王茂兴老酒”、“高元春饼店”、“聚泰祥棉布”以及客栈、饭店,还有许多为渔业服务的竹木行、柴炭行、铁器铺、绳索、皮革等商行,比比皆是。

  踯躅在东沙古渔镇的街巷,闻着尚有余味的鱼香,任凭细雨默默淋湿头发,我闭目仰面遐想,试图遁入历史的深处……

  置身于东沙古渔镇这段湿润柔软的时光,被淋湿的不仅是我的这袭悠长的思绪,还有这幅已然变成锈色的市井风情画……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合作伙伴:
   第A1版:时政要闻
   第A2版:时政要闻
   第A3版:广告
   第A4版:社区民生
   第A5版:社区民生
   第A6版:广告
   第A7版:社区民生
   第A8版:时政要闻
   第A9版:社区民生
   第A10版:社区民生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副刊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国内新闻
   第A26版:国内新闻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国内新闻
   第A30版:广告
   第A31版:国际新闻
   第A32版:广告
山的那边
东沙古渔镇
天池联想
虚实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