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了新疆的天池,就觉得所有见过的湖泊中,数它最美。 最早对新疆天池的印象,来自于金庸的《书剑恩仇录》,记得有这样的描述:“转了四五个弯,再走十多丈路,前面豁然开朗,竟是一大片平地,四周群山围绕,就如一只大盆一般,盆子中心碧水莹然,绿如翡翠,是个圆形的池子,隔了这千百年,竟然并不干枯。”“洁白的玉峰映在碧绿的池中,白中泛绿,绿中泛白,明艳洁净,幽绝清绝。” 真有机会去新疆时,天池就成了我心中的渴望。当真的看到天池时,我就有点傻了。怎么就和金庸书中描述的那么像呢?据说金庸当年写《书剑恩仇录》之前没有去过新疆天池。 天池位于乌鲁木齐以东110公里的博格达山北坡。站在山坡上向四周看去,群山中博格达雪峰矗立着,天空是那么的近,天池似乎只是个巨人的脚盆。据导游讲,天池有两个,水来源于雪峰融冰之水。金庸写的似乎是大天池之景,但大天池不是圆型的,约有五百米宽、八百米长,转过弯见一个小天池是近乎圆型的,约六七十米长宽。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使没见过金庸对天池的描述,只要是见到了天池,都会由衷地赞叹天池的景色之美。 看过《西游记》的人,可能会联想到,吴承恩应该是去过新疆了。新疆广阔而寂寞的地域,很容易使人想起吴承恩描写的天宫,过去没有飞机汽车,天高路远,把西部地区写成广寒的天宫,倒是有了提供想象的地理基础。西部地区天气寒冷,吴承恩是江苏人,看到西部农作物生长时间长,于是就有了蟠桃三千年一熟的夸张思维。 另外,王母娘娘瑶池摆宴的故事,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有记载:“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可见瑶池就是指天池。除吴承恩外,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口头文学中一直把天池说成是西王母梳妆台上的银镜,又说成是西王母的沐浴池,至于天池上空缭绕的云雾,都说成是西王母的霓裳羽衣了。 就在我们登临天池之时,天池周围游者已是络绎不绝,看到天池的石碑前面挤满了排队留影的游客,心中免不了为天池失去了的幽静而遗憾。 向往自然之美是人的天性。在天池池畔有一块巨型石碑,正面有“天池”两个大字,背面的八个字会告诉你一个缠绵悱恻的故事。 那八个字是:祝君长寿,愿君再来。据说是西王母留下的。三千多年前,周穆王从当时的大周国都,大约是在今天的西安一带,西去大宛访问,就是现在的新疆。当时西王母族的首领西王母盛情地接待了周穆王,由此产生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和畜牧业文明的第一次大碰撞、大交流。访问期间,西王母和周穆王也擦出了火花,周穆王离开天池时,西王母情深意重地留下了这八个字。 我倒是查阅过《穆天子传》,卷三中确有记载: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以至于抚摸到这块石碑,脑子里就出现了这样的情景:翡翠似的天池,一对美男女白衣沐风,浪漫得令人心驰神往。 天然美景往往能够使人忘却时空的转换。太阳西去,群山转暗,蓦然回首,天池池畔飞出一骑,碧绿的池水作为背景,一位白衣少女头插黄羽风中伫立,不由得让人侧目。那一刻让人浮想联翩。 天池之美,让你心中有了一块晶莹透剔的美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