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08月06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悄悄打钱” 是对贫困生最好的尊重

    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因为一条“暖心短信”火了,学校依托校园卡消费大数据识别出困难学生群体,“悄悄”给饭卡里打钱,只用短信通知受助学生本人,以保护个人隐私。今年,江苏省教育、财政等6部门联合发文,明确在认定困难学生过程中,应当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结果公示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许涉及学生个人敏感信息。(8月5日《新华每日电讯》)

    贫困生,是任何大学生都不愿意被贴的“标签”。所以,重视他们尊严与隐私的保护,在大学生的资助中显得尤为重要。

    去年11月,教育部等6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隐私,严禁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意见从制度层面确立学生资助尊重学生尊严和隐私的规则,从报道来看,这一制度在江苏高校得到普遍的执行,是一个乐见的现象,也表明重视贫困生隐私保护正在形成共识。

    加强对贫困生资助过程细节的隐私保护,更应该是一种观念的倡导,即对人格尊严与自由的尊重,这是人人平等的基本内涵。对于贫困学生而言,家庭出生无法选择,但其人格尊严和自由与所有人都是一样的,经济环境的差别不能成为大学人际关系的附加条件。

    因条件差别以及受固有观念惯性影响,有必要对贫困生这个群体给予有形保护。不过,这种有形的保护不可能覆盖生活的所有领域,如,贫困生资助可以远离“标签化”,但在生活学习中很难不显现出困窘的一面,这也要求大学引导学生树立平等的理念,营造人际相互尊重的氛围,避免人际的心理隔裂,消除对贫困的心理歧视。

    此外,与赤裸裸的歧视相比,无原则同情泛滥的伤害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每年高考结束,都有贫困考生谢绝捐款的现象,社会的关爱的确不乏善意,但这些关爱未必切合当事者的意愿,特别是无限度曝光贫困生家庭的遭遇,陷入“比惨”的逻辑,不乏消费善意的因素。困难不意味着没有硬气,而同情不意味着就可以随意施舍与支配。无论是践行公益慈善,还是帮助他人,都应当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即尊重他人的意愿,允许与包容他人的选择,防止对贫困生的公益慈善变成另类暴力。

    木须虫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