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7月24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这所学校的“四个经常”培养人才有一套

    前不久,与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一起,参加了浙江万里学院举行的“新闻评论大赛”。大赛由该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主办,参与的都是大三学生,共150余人。

    我们也算是老评论了,听了10位同学的演讲,确确实实有出乎意料、耳目一新的感觉。

    10篇评论的选题,几乎都是新闻热点。有的就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提出自己的看法——“停止吧!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有的是对热门电影《隐秘的角落》,发表自己的见解——“孩童与恶的距离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近”;有的认为财商和智商、情商已成为现代社会能力中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提出“补上缺失的财商教育”;有的觉得,肩负文化传播重任的电影院行业,在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同时,完全可以按照不同的疫情风险等级逐步开放——也许,同学们的意见正与政府部门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的发言过去不到20天,浙江的电影院真的复工了。

    写作上,这些同学的评论文章,基本合乎新闻评论的一些要求。多数文章都有自己观点,而且显明、准确;每一篇评论都抓住了一个新近发生的新闻或现象作为评论由头,旧现象也有新事实;论证的水平难免有深浅,但都遵循“就事论理,理从事出”的原则,没有出现“就事论事”或“就理论理”这类评论写作上的常见病;不少文章事先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也可以说是运用网络的社会调查,论据具体,没有出现空洞说教现象……10篇评论之中,其中不少达到了编辑稍作修改,或作者再做些补充,就可以在媒体发表的水准。

    所谓耳目一新,是说他们的评论形式。10位同学上台演讲评论,有的声情并茂,有的插入动画,运用视频,台下听众一点也没有阅读纯文字评论时的那种枯燥感。还有就是作者的性别。有人认为,女性不适合做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评论工作,可是参加这次评论竞赛的10位同学,女性居然占了80%!

    大三学生的新闻评论写作能达到如此水平,其中当然有老师的贡献。就此问题,笔者电话采访了该学院新闻系副主任余显仲。她说,在新闻评论教学中,他们比较重视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如课堂上经常与学生们一起研读被评为中国新闻奖的评论精品;经常邀请当地媒体专家到学校开讲座,讲述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经常要求学生练习评论写作,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讨论修改。本学期开始的这届“新闻评论大赛”,以后也将经常办下去。四个“经常”,经验宝贵。

    媒体的一大苦恼是,新闻评论要求越来越高,人才寻觅却越来越难。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省、市、县级的报纸、电台、电视台,人才,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了评论发展的瓶颈。可是,浙江万里学院的这一次新闻评论竞赛,使我们眼界大开,信心大增。年轻人的思维本来就聪慧活泼,如果大学教育都能更加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那么,新闻评论队伍的后继乏人问题,就一定能得到缓解,评论的蓬勃发展,指日可待。

    张登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