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0年09月29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请多些对规则的认同和信仰

    前段时间,河南南阳男子龚某吹牛称有亲戚在市教育局上班,从小学到高中,交钱就能择校,骗得数十万元后参与网络赌博。目前龚某已落网,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9月27日澎湃新闻)

    每年开学季,都会有这样的荒唐闹剧。

    并不高明的骗局,老掉牙的套路,为何依然有不少家长上当受骗?说到底,当向上社会流动的渴望和“上好学校”直接挂钩,为了能够让孩子们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家长们往往使出了浑身解数;当依靠自己的熟人网络难以成功,一些家长便把希望的目光投向那些不太熟悉的半熟人乃至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美国社会学家格格兰诺维特提出了“强关系”和“弱关系”两个概念。强关系是指和联系频繁的人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弱关系。在发达国家,求职者更多地通过弱关系来实现工作匹配;而在我国,在就医、子女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强关系的力量更为强大。只不过,那些渴望让子女上名校的家长们,自身的熟人网络也大都是缺乏人脉和社会资本的普通人;当熟人指望不上,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地寻求“弱关系”的帮助。

    一些家长对教育公平缺乏深层次的尊重与敬畏,他们先入为主地断定有人可以绕开规则,通过“花钱找人择校”就可以实现自己并不合理的教育诉求。面对骗子“表舅在教育局上班,能帮忙办理入学事宜”的谎言,这些家长轻易地托付信任。

    骗子们能够得逞,不仅有社会流动加速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有家长们存在焦虑心态、规则意识淡薄等 “软肋”的因素。此外,家长们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也是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从生活常识上来说,如果真有人可以“交钱任意择校”,自然也是秘而不宣、暗渡陈仓地私下进行,怎么会明目张胆地在微信朋友圈发广告?事出反常,必有蹊跷;如果不是“病急乱投医”,家长们或许不会承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失与伤害。

    伴随着制度的篱笆越扎越紧,那种“交钱任意择校”的权力幻觉和阴暗想象,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忽视孩子客观的学业成绩,漠视一个城市关于升学的制度规则,渴望通过“交钱任意择校”来实现教育分层上的“更上一层楼”,被骗在所难免。

    在升学的道路上,明明有正大光明的前门,有的人却看不见,有的人却找不到;他们只好另想办法找门路开后门,最终撞到了骗子的怀里。少一些教育焦虑,多一些对规则的认同和信仰,“交钱任意择校”的骗局才会失去生存空间。

    杨朝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