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数”改名“思维训练”,答题变身为“闯关”,竞赛活动包装为“研学营”“冬令营”等,上述赛事名称虽有变化,但主办方、组委会并未改变,仍会安排学生考试答题并评奖——奥数杯赛卷土重来。1月5日,新京报记者致电中国教育学会(该机构受教育部委托负责竞赛活动的申报受理和初核工作),相关工作人员回应称,对这类活动家长要多斟酌辨别,可向教育部举报。(1月12日《新京报》)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课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随后,包括“迎春杯”“华杯赛”等在内的多项竞赛被叫停。而一些奥数杯赛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而是换了个马甲卷土重来。 如“奥数”改名“思维训练”,答题变身为“闯关”,竞赛活动包装为“研学营”“冬令营”等,实则还是换汤不换药,“思维训练”“创新能力活动”的新招牌,不过是掩人耳目、逃避监管的“烟雾弹”而已。 高考已取消了奥数加分,而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也曾发文提出,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这么来看,学生参加奥数杯赛等各种竞赛的成绩,也就不能成为学生敲开好学校大门的“敲门砖”,但现实中,仍有培训机构夸大奥数杯赛等竞赛的作用,利用家长的焦虑招生。 教育行政部门多次出台“禁赛令”也禁不住奥赛热,关键还是在于滋生奥数杯赛的土壤没有被彻底铲除。所以,要真正遏制奥赛热,防范奥数杯赛死灰复燃、卷土重来,还是要釜底抽薪,要“置之死地”,要标本兼治。 对此,监管部门要引起重视,对“换脸”的违规奥数杯赛要予以打击;同时,还要加强监管,防范学校违规招生,对于违规招生的学校要依法依规惩治,还要继续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全覆盖。只有拆了奥数杯赛“换脸”的“戏台”,让为奥数杯赛“换脸”买单的消费者看清奥数杯赛的“真面目”,不再为此买单,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才能彻底铲除奥赛“换脸”复活的“重生”土壤。戴先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