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功道(教师) 初为人师时,心高气傲,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犯错,不由学生的倾诉、申辩,也不顾及他们的态度和感受,就当头棒喝,给学生一个下马威。有时就想惩罚一下,让他们长个记性,杀鸡儆猴。可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表面上点头称是,可内心不服气。有时还会遇到意外,学生吃软不吃硬,当面锣对面鼓,自己气得要死,骑虎难下,十分尴尬,苦不堪言。 也许有的老师说,“我是为学生好呀”。但,好心也能办成坏事。“为学生好”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惩戒手段失当,也会扭曲了良好的初衷,增加学生的逆反情绪,人为制造了师生的对立。 现行惩戒教育中确有误区。这,不只是教育环境、孩子的问题,还有我们囿于传统“棍棒教育”的影响,对惩戒认知的偏差。因此,作为教师要检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对自身教育行为过程进行追问、反思,让自己明白自身教育行为是否还有不适应、不合理的成分,而导致与惩戒教育初衷背道而驰。 惩戒教育,从某种意义上,对教师来说也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挑战。如何把握好惩戒的“度”,慎惩重戒,让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孩子被惩戒后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及应急预案等,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有宽容的心态,客观、理性地对待学生的犯错,关注学生的意见与态度,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时发现、疏导和干预。 与其费劲去征服孩子,倒不如放下身段来,调适心态,平息内心的火气,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其次,我们要有一颗智慧之心。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心理需要、行为动机等方面去思考,说话看对象,分场合,说什么,怎么说,用什么语气和情调才合适;一个眼神,一个微笑,细微之处见真情,带給学生心灵的温暖。因“需”施教,让孩子感受到受尊重的前提下,让孩子对惩戒教育报以理解和接纳的态度,才能帮助孩子找到真实的自我,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这样,才能直击问题的病灶,从而达到预期的疗效。 知己知彼,方能有的放矢。 老师作为一个最忠诚的陪伴者,如何充分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考虑,减少惩戒不当可能给学生造成的身心伤害,增强惩戒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让孩子在幸福和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