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这篇情感真挚的博士论文《致谢》近日在网络平台走红。(4月18日 澎湃新闻) 博士论文通常有不少专业名词、统计数据和理论模型,如果缺乏相应知识储备,难免会看不懂。然而,允许差异化、个性化的《致谢》部分,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情感表达。不论是感谢师长家人,还是感谢恋人,抑或感谢给予自己精神力量的偶像,如果说博士论文的正文主要是“说理”,《致谢》部分的主要功能就是“抒情”。 没有华丽的文字,只有简单、朴素的话语;不煽情,走心的、娓娓道来的述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透过“博士论文走红”,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寒门学子人生的悲苦、命运的多舛和求学的不易;面对种种苦难,他没有被击倒,而是用难能可贵的拼劲和韧劲坚持了下来。 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不仅面临着生活上的困顿,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与痛苦。“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黄国平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正是对读书有笃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追求,他才一次又一次地坚持“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同样是博士,有的人求学道路是轻松而顺畅的,有的人求学道路是艰辛而坎坷的。实际上,“博士论文走红”只是一个缩影,在黄国平背后,还有不少像他一样的寒门子弟;为了“飞得更高”,他们付出了比普通人更多的努力,也承受了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悲苦。 “梅花香自苦寒来”,有了信仰和坚持,寒门学子终究迎来了破茧成蝶的那一刻。在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普及化阶段过渡的今天,寒门贵子之“贵”并不局限于他们现在职位有多高、财富有多少,而是在于他们身上拥有的宝贵的精神力量——没有怨天尤人、指责命运不公,没有因为现实的挤压心理失衡、迷失自我,始终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始终葆有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善意和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向往与追求,哪怕身处困境也理想之火不灭、赤子之心不失、奋斗之志不移。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