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及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面向学龄前儿童培训的教育移动应用一律停止运行”。 (3月1日《法制日报》) 意见精神符合“双减”政策,这个没问题。“双减”要求各地统筹做好面向3岁至6岁学龄前儿童的校外培训治理工作,“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北京此举体现了政府坚决克服和纠正学龄前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决心,值得称道。 确实,线下学龄前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超前教育”导致“小学化”倾向等,在线上学龄前儿童培训中也存在。这些年各地教育部门下大力纠正和克服学龄前儿童教育存在的“超前教育”问题,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忽视了线上学龄前儿童培训中的类似问题,暴露出监管漏洞。 既然北京拟出台规定全面叫停学龄前儿童培训APP,应该是看到了这类软件在为儿童教育的应试化倾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必要叫停。但以我对这类禁令执行情况的了解,担心会出现一刀切、矫枉过正的现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学龄前儿童教育有别于义务教育,它的教育性质、内涵、外延包括教育形式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用应试眼光去看待,更不能用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张三认为某款APP,如深受小朋友喜欢的宝宝巴士、斑马等APP进行知识培训,李四认为这两款软件有助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和能力,听谁的?禁还是不禁?而按照《征求意见稿》的意见,“无论是学科还是非学科,都禁止向学龄前儿童提供在线培训服务。 谁都不能否认,3到6岁的儿童需要进行启蒙教育,也不能任其自发成长。但要把握一条重要原则,即不能实施超前教育,提前进行小学教育,应以开发智力和提高活动能力为主,以不加重他们的精神负担为主。 我的意见是,必须要做好甄别工作,不能搞一刀切。由教育部门出面,组建由专家、管理者、家长等多方参与的治理委员会,将现有的学龄前儿童培训软件逐一进行鉴别,保留符合规定的,叫停不合规定的;同时,鉴于目前的就业形势,也不宜叫停所有这类APP,因为这关系到相当部分从业者的生计,可行的做法是,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和完善必要的行业自律机制,要求软件开发商恪守本行业道德准则,严格按照“双减”政策整改现有的APP,开发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APP,如此,既能维系一个行业的生存发展,又能保证儿童健康成长。 陌上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