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五次会议第02482号(教育事业类247号)提案答复的函》,对委员提出的《关于将中学“地理”学科课程名称更名为“地球科学”的提案》作出答复,认为此更名问题专业性强,各方面对是否更名意见分歧比较大,有待于深入研讨、凝聚共识。 (9月26日澎湃新闻) 其实,这不仅仅是简单课程更名问题,还会牵涉到课程内容调整问题,必须慎重对待。 立足于中学教育教学看,“地理”课程没有更名为“地球科学”的必要。中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门数力求少些,每门课程所涵盖内容力求广些,突出课程的综合性。虽然“地球科学”也有一定综合性,但仅相当于自然地理,少了人文地理的内容,因而其综合化程度不如“地理”课程高,因而,设置“地球科学”必然不配中学教育的“胃口”。说白了,这与中学“语文”更名为“文学”“数学”更名为“代数”一样,是经不起推敲的。 地理学既是一门历史久远的学科,又是一门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学科,其魅力在于运用系统思维,对“人地系统”按照相宜的时空尺度进行研究。这就为开设好中学地理课程提供了源头活水。地理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具有文理融合性,这在基础教育阶段为培养学生文理兼通方面的素养提供了独特“舞台”。如果变更为“地球科学”,那么将变为理科,失去上述独特优势。 耐人寻味的是,约二十多年前,高中教育实行文、理分科,地理要么是文科高考科目,要么不列为高考科目,而高校地理学科一般是招理科生的,在此情况下,可能有兴趣读地理专业的文科生读不了,可读地理的理科生又没较好培养相应的学科兴趣。这种“错位”给当时的高校地理专业带来了“生源荒”问题。当时开设地理专业的高校,就纷纷想对策,对地理专业进行改造,或与当时的热门学科对接组成新的专业,或改成能进入理科生“兴趣阈”的“地球科学”。而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推进,高考已不分文理,又实施“七选三”等形式的选考制,原先的“错位”已不再存在,但出现了新的问题,选考了地理的高考生,往往不容易找到纯粹的地理专业或完整的地理专业(既含自然地理又涵盖人文地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考生选报地理专业志愿的热情。 总体来说,二十多年前的高校“地理”改名潮,应该说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削弱了地理学科的独立性,影响了其发展后劲,妨碍了专业人才培养。这种改名,不能再复制到中学地理教育上来——高校所要做的是深化地理学科群的教育教学改革。 施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