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02月03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严厉打击“黑竞赛” 让竞赛回归本源

    寒假过半,有人借寒假之机违规举办竞赛活动。对此,教育部再次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所有竞赛的结果均不得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得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

    (本报今日A03版)

    凡未列入教育部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的均属违规举办的“黑竞赛”,这是再次重申,是否最后一次提醒?恐怕可能性不大。除非“黑竞赛”完全销声匿迹了。

    “黑竞赛”的背后是利益,相关组织者和商家可以从中获得高额利润,只要“黑竞赛”还能够进行,利益就不断。当然,还与家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有关,只要有“竞赛”,不管是“黑竞赛”还是“白竞赛”,先参加再说。

    应该说,只要“黑竞赛”还存在,可能很难保证家长和学生视而不见,也很难保证家长和学生不参加。因为一些家长始终相信,“竞赛证书”是有用的,相信可以作为一些学校,特别是民办学校的入学依据,可以获得意外的加分。即便明面上不能加分,可能也会增加老师的好感,会给老师“出色”的感觉。所以,“黑竞赛”不仅加重了家长和学生负担,也引发了社会焦虑。除了给组织方和搭车的商家赚得盆满钵满之外,别无一利。

    举办中小学竞赛,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是竞赛的初心,这不能违背。打击“黑竞赛”也是为了让竞赛变得更纯粹,不再被利益绑架。从这个意义上说,“黑竞赛”仍然存在,这表明打击力度不够。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查处力度,增加惩罚,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让相关人员得不偿失,另一方面要做好家长的宣传工作,特别是要用事实证明,不管参加什么样的“黑竞赛”,所获得的任何形式的“获奖证书”,都不会作为中小学生招生入学依据,也不可能作为中高考加分项目,如果存在学校故意误导家长,要对学校进行严厉的处罚。处罚加重了,才有威慑力,才能让“黑竞赛”的土壤消失,将家长和学生从“竞赛”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减负”。

    王军荣(教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