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大学四名在校生以寝室名义设置助学金,引发网友热议。“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313助学金”由该校同住一间寝室的高明合、姜博丰、陈泽文、郑福军四名同学共同设立,资助西部地区“学弟学妹”20年。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满丰认为,校友是母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他们的每一笔捐赠,无论金额多少,都代表着对母校的热爱和感激,承载了校友对母校最深情的祝福和期许。 (3月26日中国新闻网) 据报道,高明合和室友都是浙大竺可桢学院2017级本科生,大三起同住313寝室,本科毕业后均在浙大读研。2021年9月,高明合前往贵州湄潭中学支教担任物理老师,看到一些学生迫于生计与高等教育无缘,在能力范围内选了两名品学兼优但家庭有困难的学生,每个月资助每人300元,为期4年。后来,他与室友设立313寝室助学金,决定研究生毕业前由高明合每月捐助500元,毕业后以寝室名义共同捐助,金额为每月800元。 显然,与动辄百万元、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捐赠相比,没有捐赠仪式、没有隆重场面的313寝室助学金,有几分难以启齿的寒酸。但是,他们在能力范围内真诚奉献的爱心,却同样如金似玉,不仅亮出了他们积极参与助学事业的品质,突出体现了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汇八方涓流,襄教育伟业”的宗旨,更为延续助学捐赠、扩大捐赠范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之前也收到过以寝室命名的奖助学金。2019年,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毕业十年的校友以宿舍号229命名,与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签订了一份无固定期限的捐赠协议,设立“浙江大学外语学院229助学基金”。受其影响,325宿舍的校友再次以宿舍的名义进行匿名捐赠……他们共同的显著特征是金额不大,持续时间长,传承意义明显。平凡校友对母校的深深眷恋,打破了校友对学校捐赠“非大额,才能捐”的传统认知。 “勿以善小而不为”。“寝室助学金”汇“善小”,可以点赞,值得效仿。人,不能总是为自己活着。人类社会之所以有今天的文明,就是由于一个个平凡而又普通的个体不仅仅为自己活着,还持续不断地为社会、为他人贡献自己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力量。“寝室助学金”显大爱,更多同学、室友、同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为学校、为助学、为解困尽力而为,必将演绎出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少成多、涓涓细流汇大海的好故事。 卞广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