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余红卫的故事在网络上走红,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执着,完成了从中专生到研究生,从乡村教师到大学教授的“逆袭”之路,打动了许多网友。 (4月14日 《人民日报》) 1985年,余红卫以中招应届生全乡镇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驻马店师范学校,三年中专毕业后,回到家乡中学任英语教师。在教育条件受限的环境下,她通过自学成功考取了大学本科,随后考入研究生院,毕业后又应聘到河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任教,2013年荣升为副教授。在余红卫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资源的匮乏一直是她面临的最大挑战。但是,她并没有屈服于命运、被困难打倒。相反,她利用坚韧和毅力,冲破环境的限制,逐步弥补了学历的短板,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从中专生到研究生,这是一个不平凡的跨越。从她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 人生没有“无心插柳”,只有努力过后的“水到渠成”。余红卫每一阶段的辛苦付出,她自己都是见证者。正如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请同学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梦想。眼中有光,心中有梦,就一定会脚下有路……”坚持与热爱、勇敢与梦想,让平凡也有了动人的底色。 教育资源虽然很重要,但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唯一因素。教育资源的匮乏也并不总是会成为一个人成功的绊脚石。在许多情况下,成功关键在于个人自我觉醒、要求和努力,而非出生环境和教育资源。余红卫看似“开挂”和“逆袭”的人生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便凝结着无数个日夜的努力和汗水。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受到了一些质疑,一些人认为教育无法带来实际的收益和改变命运。然而,这种观点是有误的。教育可以改变命运,这不仅仅是因为它提供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更因为它可以激发我们内在的潜能和热情,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价值。余红卫的故事也证明了这一点。 同时,余红卫的故事也提醒我们,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为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繁荣的现代化社会。孔德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