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伸个懒腰脖子扭了、上厕所喜提骨折、打喷嚏至腰椎间盘突出、吃刀削面激动大了心律直接飙到二百、憋笑至鼻动脉破裂、打耳钉成一只耳……”这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意外伤害,在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而事件的主人公又多是大学生,网友因此给了他们一个特别的外号:“脆皮大学生”——用以形容他们脆弱易受伤。 大学生们真的脆弱到了一碰就坏的地步了吗?情况当然没有这么糟糕。但是,透过自嘲,我们看到确有一部分年轻人的身体状况堪忧。 这并非危言耸听。近日,郑州一家医院急诊科仅一个月接诊了1700多名“脆皮年轻人”的消息,再一次把这个问题集中暴露在公众面前。据医生介绍,这些18到25岁的年轻人,有外伤、腹痛、胸闷,过度换气综合征,还有胆囊炎等,大部分都是因为作息不规律、熬夜、饮食不健康造成的。 青春年华,身体各项机能本应该处于最佳状态,何以如此不堪?谁来教会年轻人健康生活? 春去秋来,潮涨潮落,花开花谢,夜去昼来……自然万物的行为都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在运行。如果人们不按生物时钟作息、生活和工作,工作效率会很低,而且还会罹患各种疾病。 长期晚睡、熬夜,易诱发糖尿病,引发神经衰弱等问题。而且,熬夜已经成为年轻人猝死的三大导火索之首,其危害比想象的大多了。 一些大学生不懂健康生活,固然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健康教育的欠缺无疑负有一定责任,从小、从家庭就没有抓起,对健康的认识多是从保护眼睛、减少肥胖、保证身高等外在、显性的标准进行衡量,没有触及健康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即健康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生活习惯。 中学时期,学校和学生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考试,对于健康教育,往往无暇顾及或简单敷衍。上了大学,本可以好好“补课”,但松了一口气的大学生们往往变成了“脱缰野马”,很难进行自我管理。尤其是在网络态势凶猛的情形下,让机不离手的学生放下手机走向操场殊为不易。 正是基于这样的严峻现状,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开展高校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还从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指导。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教会学生健康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升学生健康素养,让“不懂”健康的大学生懂得健康,珍视健康,高校健康教育使命神圣而艰巨。但是,健康教育如何从文件走到课堂,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的好习惯,让“健康”成为他们的生活准则和追求,依然任重而道远。自嘲为“脆皮大学生”之余,年轻人当然也要努力自救。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