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需要更多有情怀的“支教老师”

    6年前,宁波小伙张振生放弃外贸公司的优厚待遇,来到2000多公里外的凉山支教。原本打算支教一学期的他坚持了6年,成为尔马千村爱慕小学240多名孩子的校长。每次他看到孩子们单纯的脸上散发的光芒,便觉得这些都值了。

    (10月26日《宁波晚报》)

    张振生表示:“是我离不开学生们。”在那座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上,张振生无怨无悔,一待就是6年,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支教是我国解决教育资源不平衡问题的一个“标配”举措,本是大学生或较为发达地区教师被派到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助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一种方式,时间一般在一年左右。但张振生的经历显得很特别,他先是计划支教一年,后来发现自己爱上了支教事业。只要当地孩子愿意继续上学,他就愿意继续在那里任教。

    众所周知,支教具有多重意义。于当地孩子而言,重要意义就是让他们更多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而不局限于课堂所学知识。由于支教地点多在比较偏远贫困的地区,当地的孩子很难有机会走出去,支教老师的到来就给他们带来了看世界的机会。通过支教老师,孩子们还能通过各种形式知道一些他们认知范围以外的事情。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支教,将青春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讲述着他们在支教过程中的奉献与奋斗。他们胸怀“国之大者”,到边远地区锻炼,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可贵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当地群众及舆论的高度赞誉。

    张振生的事迹令人感动,这份立志要填平地区间教育鸿沟的情怀,值得呵护,令人敬仰。

    刘天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