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就《关于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通过校园开放服务城市和区域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案》进行了答复。答复中表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教育部将指导高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1月3日澎湃新闻) 大学校园对外开放,可以体现“有取有用”公共服务理念,展示大学开放包容的办学精神,同时也能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最大程度提高公共资源利用效率,无疑是一件利他利己的好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校园虽然不该是象牙塔、世外桃源,但也绝不是菜市场、休闲旅游度假区,更不可能是网红打卡地。实际上,在希望进入大学校园的人员中,有带青少年学生开展励志教育的,有借用大学校园锻炼休闲的,有满足好奇心新鲜感拍照打卡的,也不乏利用大学校园特殊环境搞直播营销的……进入校园的人员取向各不相同,文明素养也有差异,不文明行为难免夹杂其中,给大学校园造成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及高等学校要未雨绸缪,预判开放校园可能进入的人员类型,制定“宜入”与“禁入”校园人员清单,在校门口广而告之。同时,制定通俗明白的入校指引、提示,引导进校人员规范行为举止,遵守校园管理规定,确保大学生正常学习生活不受影响。 大学校园有自己的作息规律,“全天候”开放校园不现实也没有必要。一方面,一天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下来,大学师生需要安静的休息环境;另一方面,卫生保洁、物品整理等服务保障工作也需要不受干扰的时间空间。基于此,大学校园应该设置禁入时段,禁入时段对外来人员“清场”,确保大学校园师生员工正常休息调整。 “和盘端出”必然干扰正常教育教学科研秩序。因此,大学校园对外开放并不适用校园内的所有区域。大学应在校园内设立“禁入区”,实行教学、办公、科研、宿舍等场所“非请莫入”。应设置禁入区域标志,提醒外来人员禁止进入。安保人员应随时掌握入校人员动向,及时有效制止外来人员“非法”进入“禁入区”,对强闯“禁入区”的人员说“不”。 总之,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大学校园“有限”开放,才能成就“无限”风景。与此同时,进入校园的人员也才能遇见更好的自己。元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