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商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12月21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褪色的达丰号

中国机器印染先驱王启宇

  王启宇先生
  达丰染织厂原址
  上海中纺纱厂鸿福牌广告
  上海中纺纱厂百鹿牌广告
  达丰染织厂广告
  现收藏于宁波帮博物馆的王启宇纪念匾额

  创办于1913年的上海达丰染织厂,从最初只有两只染缸的小作坊发展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自纺、自织、自染、自漂、自印花、自整理的纺织联合企业,都归功于它的创始人王启宇。

  这一切的背后,要从一本英文书籍《丝光染色》说起,是它改变了王启宇的一生。

  记者 林旻

    

  偶得印染专业书

  辞去了洋行的职务

  王启宇的祖籍,是与甬江一衣带水的定海白泉。王启宇的父亲王晋侯,少年时就跟着兄长在定海城内开了一家中药店,为镇上的居民看病之余,兄弟俩也专心研究医术。

  有一天,一个看上去痛苦不堪的洋人来到王家药铺求诊,凭着一剂药方,很快药到病除。为了报答王家兄弟的救命之恩,洋人决定推荐王晋侯去上海一家荷兰人开的和兴洋行供职。作为家中独子,少年王启宇跟随着父亲从家乡到了上海。

  1911年,28岁的王启宇在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之后,也进入和兴洋行,成了一名会计。因为他为人勤恳,做事严谨,深受洋行经理的器重,慢慢有了一些积蓄。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王启宇看到了一本英文书籍《丝光染色》,书中描述的棉纺丝光染色技术让他深受启发———棉纱布在经过烧煮、加工之后,可以使丝光的色泽更加鲜艳,售价也可以因此上涨。

  早在与外商交往的工作中,王启宇就发现当时中国的染织业还处在一个草创阶段,漂染不精,国产的布匹在色彩、图案上都无法跟洋货竞争,以至于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洋货,国货却不堪一击,积压日益严重。

  在仔细研读了《丝光染色》之后,王启宇辞去了和兴洋行的职务,立志振兴棉纺印染工业。1911年,王启宇先和在邓乐普洋行任总会计、有相当资力的蒋仲山及陈星记棉布号店主余葆三等人集资银元4000两,在杨树浦美兴街开设了一家染坊,试染纱线。经营见好的前提下,他又和崔福庄、陆慎甫、叶培培、杨杏堤等人集资银元20000两,将染场迁到虹口唐山路,办起了一家名为“达丰染织厂”的丝光线漂炼染色工厂。

  只有数对染缸和29名工人的达丰厂生产的丝光线却极受厂商的欢迎,这让王启宇信心大增。一方面埋头苦干,一方面则运用从洋行学来的外商管理方法,改进业务。为了使产品推陈出新,他聘请了很多大学出身的技师,如泰兴实业家张迭生,专门革新技术,并由此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他又制订了一套严密的厂规,要求工人事无巨细都须认真办理。

  抓住机遇

  达丰产品打败洋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进口丝光线骤减,达丰染色厂抓住机会,供不应求,因此积累了大笔资金,为扩展业务打下了基础。

  1919年,王启宇在曹家渡浜北光复西路1161号购地40亩建造了达丰染织新厂,并在大门外墙上用大字张贴“中国首创漂染工场”。除将老厂主要设备迁入外,又增设丝光机等各式机器18台,职工增至129人,一面扩大纱线漂炼染色,一面向外购坯布,开始染色棉布,同时添置人力布机200台,创设织部。新厂投产后日均产布2000余匹,尤以黄卡其销路最广,在当时,客商每次提及卡其,必曰“达丰卡其”。从此,贴有“中国首创机器印染”标签及“日晒雨淋,永不褪色”之商标的印染布风靡市场,政府准予免税五至十年,于是达丰厂成为中国机器染色的先驱而驰名全国。

  达丰厂有了相当规模后,开始与洋商竞争并屡获成功。其产品黄卡其布,曾被上海某洋行改头换面,充作洋货出售,可见其质量之优。这种布还在世界博览会展出。该厂生产的哔吱,取代风行一时的日商名牌四君子哔吱;双童牌电光泰面缎,打破了英商公平洋行独家垄断的局面。

  工厂的生意蒸蒸日上,除了引进先进机器和聘请外国专家任工程师,还有心培养国内的技术骨干人才,另外,王启宇公私分明的管理方式也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

  一直以来,工厂生产所需的原纱要向其他厂购买,王启宇算了一笔账,发现经济既不合算,生产也不便利,于是联合了李柏葆等14人集资80万两,在达丰染织厂毗邻建立振泰纺织厂。1921年开工,纺制“月虎”、“吗福”牌棉纱。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上海各界抵制外货,国货生产的黄金时代到来。为集中力量,将唐山路工场逐步收缩,发展达丰厂的棉花染织,又于1929年开始添置印花设备,生产“一品”花布、“双童”羽绸、哔叽、“三星”细布、“四善”直贡、“五子”卡其和“孔雀”蓝布等,销路极畅,一下子变成了名牌产品。王启宇见生意兴旺,又于1927年与李柏葆等再度集资,在宝山创办宝兴纱厂纺制纱布。

  拒不与日商合作

  成为佳话

  1927年至1937年,是达丰厂的全盛时期。这期间,王启宇还投资于舟山轮船公司、信和纱厂、兴业钢铁厂、中华劝工银行及统原银行等,并与人合资创设泰山保险公司。1933年,大纬印染织造厂在康脑脱路(今康定路)1299号的创立,迎来了王氏家族企业的顶峰时刻。这家厂由王启宇的次子王统元管理,生产“金凤图”牌棉布。王启宇的其他诸子如三子王经元、四子王濂元、幼子王福元都是在这个厂中成长起来的,后来在达丰系统诸厂中分别掌管了主要权力。

  1937年“八一三”事变,宝兴纱厂毁于战火,达丰、振泰陷于停产。上海沦陷后,达丰、振泰(中纺)两厂生产全部停顿,王氏企业陷入困境。此时,日商丰田纱厂借日军在上海之势,约请王启宇到日商丰田纱厂谈判合作事宜。日商给以条件较优厚,只要答应合作,即日就可复工。王启宇以回去与董事会商议再定为由,离开谈判席。离开时,日军威胁说:“如董事会不同意合作,三日后两厂将化为灰烬。”王启宇下定“宁可毁厂,亦不肯与日商合作”的决心,并不为此而动摇,遂离家隐避他处。一时成为上海滩之佳话。

  抗战胜利后,达丰厂恢复生产。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王启宇继续管理达丰染织厂,后因年事已高而卸职,但他仍关心厂中事务,积极支持企业的公私合营。1950年,王启宇迁居香港,设立香港纱厂。1965年,103岁的王启宇在香港逝世。

  王启宇在创办实业中,深感中国科学落后原因是教育未普及,中国的落后是因为人民缺乏教育。因此,王氏家族十分重视家乡的教育事业,为培养祖国栋梁几十年如一日,慷慨捐款千万元。

  早年,王启宇与刘鸿生一起捐助定海公学。上世纪60年代初,又为东海中学捐款2万元。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王氏家族由王启宇幼子王福元经手,王福元以父亲王启宇之名,先后捐款建造了定海一中启宇图书楼、启宇体育馆、启宇科技楼等。并从1988年始,先后在定海一中、定海五中每年设启宇奖学(教)金,激励大批优秀师生脱颖而出,大大提高了家乡的教育质量。从2009年启,王福元长女王菩蒂又增加每年为舟山提供40位贫困学子上大学的生活费。舟山市政府特授王福元先生为舟山十大慈善家、舟山市荣誉市民、“侨界爱心人士”等称号。

  图片由宁波帮博物馆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南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