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30日,市华慈医院的志愿者们上门为丁女士服务。 |
为行动不便的截瘫患者定期免费上门服务,风雨无阻坚持了十余年;去海岛、乡村,深入社区、养老院送医送药送服务,15年来从不间断……市华慈医院“慈爱”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先后组织了各类志愿服务200余次,服务3万余人次,队伍也从最初的几人扩展到现在的近50人,并吸纳社会志愿者积极参与,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更加多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慈爱”的意义。 结对服务十余年,截瘫患者有了“家庭医生” 上世纪90年代,家住海曙区双杨村的村民丁女士因为一次意外,摔断了脊柱,成了一名截瘫病人,从此需要长期依赖膀胱造瘘管引流尿液。 因为下半身没有知觉,丁女士需要每月进行一次膀胱冲洗,以及更换导尿管,为防止感染还要吃些消炎药。每次为了带她去医院做冲洗,家人要兴师动众,十分不方便,她本人也十分痛苦。 2004年的一天,丁女士在报纸上看到我市的“创四优,解四难”活动中,也有医院参与,便抱着尝试的心态打了个电话。没想到几天后,市华慈医院院长桂国珍就带队到她家中慰问。看到丁女士家里的情况,桂国珍对丁女士说:“别担心,以后你换导尿管的事情我们医院包了。” 从2004年12月开始,市华慈医院每月一次由医务人员上门为丁女士服务,进行膀胱冲洗及更换膀胱造瘘管、代配药、指导护理知识等服务。更换导尿管是一项技术活,刚开始这项工作由泌尿外科医师盛瑞章来做。当时已年近七旬的盛医师,总是提前一天与丁女士联系好,第二天干好手头的活,不管刮风下雨都要带着护士到她家去。 8年后,盛医师把“接力棒”传给了外科胡勇多副主任医师。10余年来,无数个寒来暑往,虽然医院志愿服务团队的医务人员数次更替,但当初对丁女士的服务承诺一直遵守,已为她免费提供医疗服务百余次。在大家的帮助下,丁女士熬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日子,身体也逐渐好转,现在她能借助轮椅出行。这期间,只要逢年过节,或遇到水灾,医院的人都会拎着礼物来嘘寒问暖。 如今,丁女士和市华慈医院不少医护人员都亲如家人,平时也通过微信经常联系。今年2月25日下午,丁女士在小女儿的帮助下,坐着轮椅专程赶到该院,送上一面书有“医术精湛 领导有方 情暖人心 胜似亲人”的锦旗,同时把儿子结婚的喜糖分发给大家。 无偿发放药品,为患者开放绿色通道 除了每年不定期的义诊和咨询服务,为恶性肿瘤患者发放慈善援助药品,也是市华慈医院志愿者团队的主要任务之一。 去年12月的一天,正是华慈医院发放慈善援助药品的日子。下午3时多,院办接到一位杭州患者的求助电话,称他们两位患者刚从杭州出发,来我院门诊药房领取慈善捐助药品安维汀。但因雨天路滑,估计赶到宁波已是下班后,希望医院给予帮助。 院办接到电话后,首先对患者予以安慰,并立即与药房相关人员进行联系,确保病人能及时领取到药品。两位杭州的患者及家属到达医院时,已是下班时间。药房工作人员已做好准备,但在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后,发现其中一位肺癌患者的信息与中华慈善总会安维汀项目部(北京)的信息规定不符合。当时已是晚上6时多,北京方面项目部工作人员已下班,一直联系不上,病人很着急。 华慈医院药房的小虞一面安慰病人,一面多方查找其他联系方式。终于通过该项目负责人的手机,取得了联系,经积极协调,最终让病人按期领到了所需药品,缓解了病人的燃眉之急。 市华慈医院药房于2009年开始发放中华慈善总会的慈善援助药品,每年无偿发放慈善援助药品价值人民币近亿元。遇到身患重病行动不便的恶性肿瘤患者,医院的志愿者团队还无偿上门发放慈善捐赠药品。 记者 孙美星 房伟 通讯员 张爱武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