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经济日报》一记者撰文说,在采访政协委员时学到了两个新词:扶贫“表叔”、扶贫“表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记者会上,表示从五个方面为教育减负,其中之一是学校要拒绝“表叔”“表哥”。上海代表团在讨论时,也有人提出,现在的大学里,“表叔”“表哥”太多。 这里的“表叔”“表哥”,不是所谓的姻亲,也不是样板戏《红灯记》里铁梅唱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更不是腕戴名表在重大车祸现场微笑而遭调查的“表哥”杨达才。就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反映来看,“表叔”“表哥”太多,已经成了普遍现象甚至一大公害。不用调查,留心的人不难发现,我们身边甚至我们自己变身为“表叔”“表哥”的真不少,机关有,企业有,事业单位有;高校有,中小学有,医院有;社区有,乡村有…… 哪里来那么多“表叔”“表哥”?自然是因为要填写的表格太多。汇报工作,参加考评,申报项目,有必要填写表格,问题是,表格过多过滥,啥事情都要填表,一填就让人抬不起头来,甚至填表比做实际工作还重要、还费时间,不弄出一大群“表叔”“表哥”才怪呢。 “表叔”“表哥”太多,一种是主动的,自己把填表格等同于做工作,要求别人也这样做,被群众讥为“表叔”“表哥”。就像《经济日报》记者了解的,在一些地方,扶贫干部走乡串户都带着一摞表格,填完并汇总后,只要留下表格、照片、文字、报道等“痕迹”,一次扶贫调研就算完成,再没了下文。一种是被动的,从别人那里(主要是上级领导和部门)领了表格,不得不填写的人,自嘲为“表叔”“表哥”。就像陈宝生部长所说的,上级部门拿着表来了,要填表,各种表,太多了,压得有些老师喘不过气来。 “表叔”“表哥”太多,无论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都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偷懒耍滑、弄虚作假。大家把时间、精力和脑筋主要用在填表上,干实事自然就少了。这些年,家长们普遍抱怨,一些中小学老师检查孩子作业也经常让家长代劳。但老师们也有“理由”:学校里,干个啥事情,都要写材料、填表格,而且一填一大堆,实在忙不过来,只好麻烦家长。高校里、科研院所里,要申报项目、评审职称、报销科研经费,得填几十张甚至上百张表格,有的不得不放下手头工作,专门对付……而且,这样的“表叔”“表哥”,会层层加码。现在就有一种很坏的现象,年度总结、季度总结、月度总结,都要写材料、填表格,而且,因为是一级一级向上报,逼得人不得不提前填写“总结表”。还有就是重复填写,这个部门有事,表格填一遍,那个部门有事,几乎一模一样的内容,又要填一遍。有些甚至是同一个部门、同样的表格,过段时间就要让大家再填一遍。甚至有些表格,填写只是走个过场,填的人不用心填,让填的人也不用心看,纯粹是劳民伤财。 “表叔”“表哥”太多,本身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会进一步助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全国两会上,那么多人对此口诛笔伐,说明不是小问题了。不要那么多“表叔”“表哥”,我以为,像陈宝生部长所说,让学校、老师拒绝不现实,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上级给张表让你填,几个校长敢拒绝?这事儿,还得两头用力。 自上而下。管管那些坐惯了办公室,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官老爷”,要了解啥情况,让他们自个儿迈开双腿去基层。一是不能只要求下级怎么做,我们的好多“祸端”,源头其实在上头,大刀阔斧地砍掉一些“表格”,要把自己摆进去,从自己改起;二是不能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以官僚主义反对官僚主义,讲得很好听,做起来又是发文件、填表格;三是要坚持,坏作风年年在反,好多不仅不见好转,反而愈加严重,就在于反一反、松一松,弄得积重难返,人人受害而徒唤无奈。 自下而上。“表叔”“表哥”太多,说明“痕迹式”工作太多,实的东西太少甚至没有。根子则在于,评事论人,不是以实绩为标准,而是以“表格”为准则,谁表格填得好、填得多,谁就工作好、业绩好。要消除“表叔”“表哥”,评判工作就不能只看表格或由“表叔”“表哥”说了算,而是要加大群众话语权,让群众说了算,让服务对象说了算。就算是真需要填写的表格,填了些啥,不能上级说很好就很好,也要公开,让群众看看是真好还是“绣花枕头草包子”。这才是治本之策,做起来很难,但如果不做,应该想得到,“表叔”“表哥”满世界跑的情境有多可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