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波工程学院实践队捐赠建设任佳溪村家风图书馆。(图片均为市文明办提供) |
|
浙江万里学院学生走访村民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
|
宁波大学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家风建设小分队走访村民。 |
记者 张昊 编者按 “斑斓海岸”“五彩四明”“绚丽浙东”……两年多来,23条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明示范线在四明大地陆续建成,串联起一个个如珍珠般散落的美丽村落,文明示范线因此成为我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今年又有15条示范线申报,总数将有38条。 为更好发挥高校师生专业特长,推动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今年暑假,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共同组建了由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等院校学生参与的6支暑期社会实践队,分别赴余姚市(横坎头村、汪巷村)、慈溪市(方家河头村、任佳溪村)、象山县(高泥村、塔头旺村)三条文明示范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青春筑梦”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农村提升村庄颜值、凸显地方特色、提高文明程度,让青春旗帜在乡村振兴的号角中迎风飘扬。 7月初,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建筑设计、传媒等专业的近20名师生组成实践队赴象山塔头旺村。“我们在走访中发现,海岸线周边基础设施虽已建成,但颜值不高,缺乏有创意的景观设计。” 师生们挨家挨户进行调研的认真劲儿,让塔头旺村党支部书记周斌权充满期待。经过前期踩点、现场多次考察,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师生们开展了沿海岸线小品景观设计、村庄LOGO及家风家训牌设计、宣传素材拍摄等活动,并获得初步成果,赢得了周斌权的称赞。实践队带队老师说:“我们希望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凸显海洋风情,打响塔头旺村的知名度。” “短短半个多月,古村的样貌变了,越来越好看了。”前阵子,住在慈溪龙山镇方家河头村的村民发现,一群大学生正在村里画墙绘。原来,这是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给村庄带来的惊喜。 方家河头村位于慈溪龙山镇东南部,水秀、树古、名胜遗迹众多,是慈溪市市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到了古村后,学生们很快发现这里还存在着与整体环境不协调的卫生死角,宁波工程学院专门成立“云水小筑”美丽庭院设计团队,设计了多肉植物与鹅卵石相结合的微型景观,对30余户庭院进行改造,打造成生态庭院。学生们还为村民的楼房画了墙绘,沿着桃花岭古道一路向上,处处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致。“村里有些不美观,我们就做些微型景观,让古村看起来更有味道。前段时间,我们给村民的楼房画墙绘,让村民们眼前一亮。我们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的。”宁波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的付育蓉说,“在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也应该贡献自己的力量。” 象山的高泥村近年来一直在推行垃圾分类,并为每家每户提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大学生通过走访调研得知,当地居民有垃圾分类的基本意识,但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培训,对于有些垃圾的分类处理并不清楚。浙江万里学院的学生们制作了简洁清晰的标识图,清楚标明了多种常见垃圾的所属类别。在挨家挨户宣传的同时,将标识图贴在垃圾桶旁。村民在扔垃圾时,根据标识图,便能准确地分类投放,大大提高了当地的垃圾分类率。 提炼内涵:丰富文化底蕴 寻访家风家训,弘扬乡村文化精神。宁波工程学院“古村家风‘薪火相传’青年先锋队”来到慈溪市任佳溪村,探访每家每户的家风家训,用文字、图片和录像来记录文化传承,将大学生的创意成果与乡村文明建设相结合。 “在任佳溪村,家风家训很有底蕴。我们去每户村民家里调研,都会看到墙上一条条精心书写装裱的家训,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宁波工程学院黄睿凯说起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户家庭——任先生一家三口,儿子在北京事业有成。当被问起如何教育儿子时,他只说了八个字——自爱、自重、自尊、自律,这便是任先生一家的家训。 通过寻访和收集任佳溪村的家风家训,学生们加深了对任佳溪村的家训文化甚至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真正成为一次学习之旅、认知之旅。 在搜集了解任佳溪村家风家训的基础上,学生们将家风家训转化为具有典型特色的文创产品,包括旅游明信片、家风家训版挂历、家风家训版挂画等,并将其塑造为任氏家风可视化、具体化的直接载体,为古村家风家训传承贡献力量。这个实践团队还帮助建立了任佳溪村家风图书馆。学生们表示:“希望这个图书馆能成为村民的精神家园,把家风家训更好地传承下去。” 宁波大学汪巷村实践队的师生开展了“一牌一楼一故事”设计项目。学生们先后设计了形式多样、个性新颖的人物图,2套家风家训门牌方案,3个系列的屏保,助力文化梁弄的建设。宁大潘天寿艺术设计学院范雯倩不慎扭伤了腿,仍坚持和同学认真收集状元进士的资料。 象山高泥村借助打造“斑斓海岸”的契机,依托独特的山水资源,积极探索发展乡村旅游。为更好地突出村子里发达的黄鱼养殖业,浙江万里学院实践队和村里达成共识,计划建设一个黄鱼展览馆。实践队跟随渔民一起下渔排,感受渔家生活。在渔民的帮助下,队员们体验了给黄鱼投喂饲料的经历,并搜集了许多有关黄鱼的资料。与此同时,队员们还参观了象山港湾水产苗种有限公司,了解黄鱼受精、孵化、育苗、养殖、放流等一系列过程。经过一系列数据收集、实地调研后,实践队对黄鱼展览馆进行了总体设计,并联系设计学院专业团队对方案进行优化,最终设计了两套不同风格的黄鱼展览馆方案。 文明劝导:提倡和美生活 7月的浙东大地,骄阳似火,室外温度飙升至40℃。然而,炎热的酷暑却抵抗不住来自宁波大学学生的热情。 在炎炎烈日下,宁波大学横坎头村实践队走街串户,实地调研走访当地居民,发放文明礼仪手册,通过面对面交流,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形成一份涵盖乡村文明建设政策整合、“五水共治”和“垃圾分类”政策讲解等内容的宣传手册。当看到参观“家园馆”和“家信馆”的游客日渐增多,却没有一处显眼的“禁止吸烟”的标识时,队员们及时向村里提出了建议,并设计了独具特色的禁烟牌。 浙江大学理工学院实践团队将暑期在家的小朋友们组织起来,每晚准时开展夏令营活动,给小朋友们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垃圾分类宣传、手工艺品制作、互动游戏等活动,丰富渔村儿童的暑期生活,受到村民的广泛欢迎。 宁波大学实践队结合自身专业特长,开展了为汪巷村村民拍摄全家福、农活辅助劳动、宣传内容制作等服务活动,为村庄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推广旅游:传承古村文明 发展乡村旅游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为了将当地乡村旅游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宁波万里学院高泥村实践队设计改造了村内相关景点,使高泥逐渐成为集休闲观光、乡村美食、民俗农事体验、特色民俗等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渔村。 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一次次的激烈讨论、一次次的走访调研……实践队的学生们设计了军港遗址的改造方案,制作了村内文明标语牌和文明导语牌,并已将部分标语牌贴到村庄内。除此以外还对高泥村内亭子的形象做了设计改造,在亭子的内顶上设计鱼群与池水相映,并为亭子匹配了对联。 实践队还确定了村口方井的设计方案。为与“1314”慢行系统相结合,队员们决定沿用爱情主题,挖掘爱情故事来吸引游客。结合新媒体宣传模式,实践队参与到高泥公众号的设计编辑排版等相关工作中,并将长期为高泥公众号服务。 宁波大学汪巷村实践队充分收集汪巷村的家风家训、文化建筑、家族宗谱等资料,深入挖掘汪巷村1位状元和7位进士的历史资料,丰富汪巷村的文化底蕴,还从道路交通、土地利用、公共设施、自然生态、文化底蕴等方面全方位地调研收集分析了状元楼的具体情况,打造乡村旅游名片。 宁波大学横坎头村实践队针对当地日益增多的游客数量和解说需求,对导游解说词的内容予以了充实与完善。在保留原有“家园馆”和“家信馆”等基本内容外,还完善了红村旅游路线图,并将文明示范线建设、垃圾分类、村容整洁治理等方面的内容予以充实,使游客更加全面深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浙东红村的发展面貌。 辅导文艺:激发古村活力 每当夜幕降临,家住余姚梁弄横坎头村的李女士就会去村镇文化广场学唱村歌,“最近广场可热闹了,大家唱唱歌,跳跳舞。有了这帮大学生,我们也跟着年轻了一把。” 教村民们唱歌的是宁波大学实践队的学生,他们改编了横坎头村歌《美丽乡村领头雁》。“以前的歌曲曲调高亢,专业性强,在村里传唱度不高。”横坎头村希望宁大学生能重新谱曲,让村歌更接地气。 改编一首几乎从未听过的“红歌”,这对听惯流行歌曲的“95后”大学生来说并不轻松。大家聚在一起集思广益,来自音乐学院的张晓虎和郭玲茹挑起大梁,负责编曲。 “时间比较紧,我们两人吃住都在学院的琴房里,每天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张晓虎说,经过五天的努力,改编后的《美丽乡村领头雁》出炉了。 “我们利用晚间村民乘凉的时间,在广场教他们演唱。几天下来,很多村民能哼上两句。”说起这个,郭玲茹开心地笑了,“改编后旋律低缓,曲调欢快,朗朗上口,我们称之为横坎头村歌‘青春版’。”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怡韵舞蹈社团还为横坎头村新编排了一支舞蹈,刻录成光盘,方便村民们观看学习。 宁波万里学院实践队了解到高泥村村民晚上鲜有娱乐活动,不少村民以打麻将、看电视剧等作为消遣。实践队自学自编广场舞,鼓励引导村民在文化礼堂前一起学跳广场舞。通过连续半个月的教学,高泥村文化礼堂前响起此起彼伏的音乐声和节奏声,为当地村民晚饭后提供了适当的休闲娱乐,促进了乡村和谐文化的建设。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实践队师生经过精心准备,与村民一起开展了“面朝大海、勇立潮头——塔头旺村民与浙大宁理学子文艺联欢晚会”活动,整个晚会持续一个小时,全村的村民与实践队成员一起联欢,大学生们与当地村民共同排练上演精彩节目,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村庄文化氛围。 常态参与:奏响青春之歌 今年夏天,来自甬城高校的百余名大学生走进农村文明示范线,用脚步丈量浙东大地。为更好发挥高校在文明示范线建设中的作用,实践活动还将常态化开展,发动更多高校师生参与,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奏响高亢优美的青春之歌。 宁波大学新闻学院持续推进以“记录宁波时代风云,建设农村文明示范线”为主题的活动,将新闻专业课堂与文明示范线创建结合起来,通过跟踪记录余姚、象山、慈溪三条市管农村文明示范线创建过程,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理论结合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讲好故事和运用全媒体的能力,为农村文明示范线建设宣传造势。 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师生宣讲团队,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利用文化礼堂、道德讲堂、百姓课堂等阵地,与广大群众面对面宣讲党的方针政策,解读新时代新思想,帮助群众解疑释惑。同时,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探索更具实效性、创新性的宣传模式,通过地方公众号或微信群等自媒体平台开展点对点、人对人的宣传教育,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据悉,市文明办广泛征求,收集了文明示范线沿线村庄相关服务需求,设置了设计类、文明劝导类等七大类服务项目。宁波各高校将结合各自专业所长和社会实践活动安排,自行进行选取,实现专业理论知识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对接,做到课堂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为高校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提高文明示范线建设水平,提升亮点品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