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10月08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彰显“港通天下”的精神价值

——《甬城古港》出版感言

    袁志坚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作为宁波城市形象推广口号,已广为人知。但是,从文化的层面讲,港之于宁波的意义还有待进一步阐明和彰显,尤其是宁波人,真切感知“港通天下”的精神价值殊为必要。

    今天,宁波舟山港已成为世界级港口集群,货物吞吐量居全球海港之首,是中国国家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在经济发展意义上,其优势和后劲自不待言。这是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的巨变:1973年建设镇海新港区,1979年建设北仑港,2005年浙江省成立宁波舟山港管委会,启动了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宁波拥有现代化、国际化的海港,并且以港兴城,港城联动,进而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无疑,“港通天下”是宁波人引以为荣的“新成就”。

    那么,“港通天下”是不是宁波人的“老资本”?新中国成立之初,宁波的港口还只是以三江口为核心。1988年江厦公园竣工时,江厦道头才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虽然如此,历史上的宁波也称得上“港通天下”。《四明谈助》所记载的“滨江庙左,今称大道头,凡番舶商舟停泊,俱在来远亭至三江口一带”,说的就是自灵桥至三江口的江厦道头。另有甬江司道头,在今姚江南岸三江口至渔浦门一带,也曾是古代宁波的海运码头。江厦道头舟船辐辏,商贾往来,因此,物质丰裕,城市繁华,“走遍天下,不如宁波江厦”成为宁波人对家乡高度认同、深情依恋的心底之语,“跑过三江六码头”“无宁不成市”成为宁波帮外出闯滩的初始场景。在历史上,宁波早就是通商口岸、对外门户,宁波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开放、开拓的基因。

    江厦街是宁波的老城厢。宁波的建城史一般上溯至唐长庆元年(821年)明州州治迁至三江口,先建子城,再建罗城,明州城的形成归于三江的发育,罗城城墙东、南、北三个方向巧妙地利用奉化江和姚江为屏障,西面挖掘北斗河为护城河,固若金汤。城内外水陆交通系统、水利系统就势而建,并成格局。特别是随着浙东运河的疏浚,明州成为沟通内外的重要港城。对外与交州、广州、扬州并称唐代四大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对内则对接京杭大运河,转运南北,连通江淮。宁波是运河与海丝两大要道结合的枢纽,运河文化与海洋文化、陆地文明与海洋文明在宁波交汇融合,宁波城市的内涵因此更为丰富。

    沿着空间变动和时间回转的线索,宁波的港口发展史还可以往前写: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是港口的雏形;战国时期的句章港,可称宁波最早的港口。从渡口到河口,从海岸港到海岛港,宁波的港口发展历经沧桑;从内河走向大江,从近海走向远洋,宁波的文明进程慷慨激昂。我们今天追根溯源,是为了将历史作为一种记忆,一种情感,作为与现实联系的纽带,增强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增强对城市精神的凝聚力。海曙区政协文史委编纂《甬城古港》一书,发心正在于此,可引发今天的宁波人追问自己同精神源头的距离,思考自己同自然环境、历史环境的关系,从而不会有无根的漂泊感、无由的焦虑感、无序的虚空感。

    《甬城古港》分上下两篇,上篇为“港城史迹”,下篇为“丝路帆影”。上篇围绕港、城的关系,从地理演变、地名更易、地标存毁中寻找信息,发现史迹,将与宁波古港有关的历史记忆实体化,涉及水利、航运、城市、建筑、商贸、金融、文教、人口等诸多方面。下篇围绕航、路的关系,从宁波与海外的商贸、文化交流中见证辉煌,反映影响,将与宁波古港有关的历史记忆人文化,海上丝路也是海上瓷路、海上茶路、海上佛路、海上书路、海上艺路。或者说,上篇讲的是在地的文化传承问题,下篇讲的是对外的文化传播问题。

    本书作者都是学有专长的文史研究专家,他们或从文献记载中钩隐抉微,或从考古发现中吹沙见金,吸收融汇既有成果,补足勘正史籍阙如,使本书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专题。每一个宁波人都可以通过本书进一步了解城市的精神气质,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从而更加清楚自己在时空中的位置,更加热爱自己的家园。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编纂者并不回避对历史教训的检点,总结了港之兴衰关乎城之兴衰的规律,分析了开放包容精神对于历史进步的重要意义,彰显了“港通天下”的人文价值。编纂者不仅将宁波古港文化梳理成了地方性知识体系,而且显示出在“一带一路”语境下的全球性文化视野,这也是对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所提到的宁波等地的古港是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的理解、注解。宁波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有必要鉴往知来,续新谋远,以文化为根本动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