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海康记者 王鹏 摄 |
65岁的乐海康出生在邱隘镇新乐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做过农民、工人,经历过人生的跌宕起伏,却始终不忘“蔬菜三分粮,咸齑当长羹”。 在事业最鼎盛的时候,他将咸齑申报为“非遗”,自己则成为非遗传承人。 这还不够,他建了宁波鄞州雪菜博物馆,把咸齑这一不起眼的“咸下饭’做得文化底蕴十足。 通讯员 陈素君 记者 陈也喆 工厂转制,再回田头种雪里蕻 乐海康有五姐妹,他是长子。父亲是农民,身体不好,家里缺劳力,他9岁上学,一边放牛,一边读书。11岁辍学,做了一个道道地地的农民。 做了二十多年农民,他印象最深的是咸齑。那时生活苦,咸齑是最基本的小菜。为了这一“长下饭”,农民种雪里蕻,现在叫雪菜。冬种春收,秋种冬收,种雪菜,腌咸齑,卖咸齑,生活中离不开咸齑。 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不起眼的咸齑,让他在人生旅途中开辟出辉煌的历程。 1985年,农村分地到户,身强力壮的乐海康耕种六亩田精力绰绰有余,就到一家泡沫塑料厂打工。 起初是拉手拉车的临时工,上午从盛垫拉产品到段塘洗衣机厂,下午从盛垫拉到宁波西门口凤凰冰箱厂,风里来雨里去,这行当没有强壮的体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承受不了的。 他勤劳肯吃苦,赢得了声望,从班组长、车间主任、升到生产厂长、经营厂长。多少人对他刮目相看。他也很满足,以为下半辈子可以衣食无忧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工厂转制,一夜之间,他变得一无所有,连一个临时工也不是。乐海康回到家,继续种他的六亩田,种雪里蕻、腌咸齑。 “东乡一株菜”不能遗忘 可是,乐海康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 不久,他东借西贷,自起炉灶,在新乐办起了泡沫塑料厂。由于熟门熟路,工厂发展成现代化企业。 2003年,邱隘镇引发集团经营遇挫,他一咬牙,以357万元买下“引发”的经营权,创办引发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并发展成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 有一次,鄞州区农林局一位领导与他谈起企业的发展时说:“都说鄞州农业特色是‘西乡一根草,东乡一株菜’,现在‘西乡一根草’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起了席草博物馆,‘东乡一株菜’也不要被人们遗忘啊。” 这番话引起乐海康深深的思考。邱隘一带种植腌制雪菜已有千年的历史。然而,现在的年轻人却不知道咸齑是怎样来的。“腌咸齑”,它承载着老百姓的故乡情怀,多么希望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于是,在鄞州区文化馆的指导下,乐海康将邱隘咸齑腌制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2008年,被列入宁波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海康成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申遗成功使乐海康大受鼓舞,为了弘扬雪菜文化,传承咸齑腌制技艺,他产生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建一座咸齑博物馆。 “咸齑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乐海康做事有个特点,就是说了就要做,做了就要做好。 他请专家论证咸齑文化的历史渊源,自己也查阅了很多相关的地方志与史籍。 他还去日本、韩国等地考察,了解食品加工、展示、体验等情况,获益匪浅。回来后,他雄心勃勃,满怀信心,决心把咸齑博物馆建起来。 此时,恰逢宁波东部新城建设启动,原公司的厂区拆迁,在政府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他选址鄞县大道东吴段,让公司在此安营扎寨。又购得民国院落一座,将它整体迁到厂区内,建成一座有1000平方米的展览馆。 博物馆内有雪菜种植腌制、加工烹饪等场景,展出当年农具器物,讲述邱隘咸齑的历史知识、故事。 参观博物馆的市民、游客,穿行于古风建筑和复原场景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邱隘人的慢生活。 为了传承邱隘咸齑腌制技艺,还另建一个展区,不仅可以一览咸齑加工流水线,还有一个可容纳两个班级学生同时活动的体验区。这个区域被定位为宁波市青少年社会实践大课堂,接纳大中小学生来学习咸齑腌制技艺,体验农家生活。 经过三年筹办,宁波鄞州雪菜博物馆在2013年建成。 令人感叹的是,“咸齑”这一普通百姓的“下饭”,居然在偌大的博物馆里做足了文章,散发出浓厚的文化韵味。 不得不佩服这位农民出身的企业家、邱隘咸齑腌制技艺的传承人———乐海康。不过,他似乎并不满足:“咸齑还有很多文章可做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