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敬小学601班小记者 蒋谦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远又宁静的小村庄,它叫“孔峙村”。最近几年,家乡正以惊人的速度阔步向前。今天,我要用笔来记录从今年5月1日起,让村里老人饮食无忧的“欢喜食堂”的一些日常。 真正走进“欢喜食堂”,还是这次暑假在奶奶的带领下去做义工。一进食堂门就有一股诱人的菜香吸引了我们,原来掌勺一日两餐的老书记早就来了,他已经把金黄的土豆切成块状放在大餐盘里,明亮的大虾已经清理好待用,大锅上煮着菜,一旁的蒸炉里饭也蒸上了,我一下子就被眼前热气腾腾而又安适的场面打动了。 问候完老书记,我们来到了餐厅。奶奶向我们介绍起来,原来食堂是专门给75岁以上老人提供用餐,有些老人已经走不动了,每日两餐会有村里的义工送到老人手里。这时,我想起了食堂门口设有一个大大的“亮相台”,上面齐整地贴着足有近五排的穿着玫红色义工服的村民照片,他们正是食堂运转的“人工枢纽”。 在奶奶指引下,我们来到了餐厅后面的一个房间里分菜、装盘,亮闪闪的餐具折射出洁净、温馨的光圈。十点半,“欢喜食堂”按时开饭了。老人们坐在古朴的棕色长板凳上,鲜香可口的饭菜已提前几分钟送至桌上,电视里播放着韵味十足的戏剧,空调送来清新的凉风,老人们吃着饭,脸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此时在教室般大小的食堂里,我们亲如一家人。 “欢喜食堂”的建成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有书记不辞辛苦地向政府反映和协商,有“先之劳之”的村干部率先垂范,有退而不休在厨师岗位继续发光的老书记,还有许多默默无闻,可能放下手中的工作,在送饭路上,在装盘、清洗中忙碌的义工们。 这次在家乡“欢喜食堂”的义工体验,仿佛在我的心里种满了鲜花,也让我对这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举动深怀敬意。 指导老师 李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