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观察中国政治要有认识论上的突破

《中国政治认识论》
杨光斌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8年8月

    朱晨凯           

    本书作者杨光斌,政治学博士,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本书探讨的是如何认识中国政治这一项极具挑战性的重大课题,提出了“大十字视野”:即从纵向的中国大历史和横向的世界政治的维度,历史地分析中国政治是如何一路走过来的,以及中国治理成就在世界政治中的比较优势,从认识论上对中国政治进行观察。

    书中指出,观察中国政治,需要发掘中国政治的民主政治逻辑。认识中国政治,需要两大历史维度:中国近代历史的演进和比较历史的视野,以此来看中国制度选择的自然性与正当性。就中国历史而言,当古老的“文明型国家”遭遇西方的“民族国家”冲击而无所适从之后,中国如何再组织起来而作为一个现代国家,而不像其他古文明如奥斯曼帝国一样被肢解、被灭绝?各种政体都尝试过了,从孙中山到袁世凯到北洋政府再到南京国民政府,都不管用。中国共产党革命不但是夺取政权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组织国家的漫长历程,其中的一个最伟大的组织化办法就是通过群众路线将底层人民组织起来,这无疑是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不但是靠马列主义组织起来的政党,更是浸染着民本思想的政治组织;而且将传统的民本思想制度化了,即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群众路线。无论是阶级政党理论、民族政党理论,更别说美国式的选举式政党理论,都不可能解释中国共产党。这种“不同”,就是中国道路和政治制度的生命力之所在。

    观察中国政治,需要通过社会科学中很多基本范畴、基本概念,需要在传统性、现实性和世界性的大视野中得到重新认识。比如对民主的认知,中国政治制度的民主性自不待言,而要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就要有一套民主话语体系。民主理论的表述,最忌讳阶段性、政策性总结,那样就变成了加挂火车皮越加越长,而且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意义递减。作为政治实践的理论化总结,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定是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性概念化表述。中国民主体现在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制度、政治过程之中,体现为国体的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民主集中制和政道的共识民主,是一种“可治理的民主”。相对于“党争民主”所导致的无效治理乃至国家失败,“可治理的民主”自然是可追求的一种民主模式。

    观察中国政治,要认清“大十字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和“观念世界”中的中国政治完全不一样。这并不是说中国有多么完美,而是告诉我们关于国家治理的一般知识乃至规律性的治国之道。比如治理危机的普遍性。国家之间的比较,看上去是在比较哪个国家更好,其实是在比谁更难,哪一个大国治理是容易的事情?治理危机是一种必然的普遍性历史现象,西方发达国家是这样过来的,发展中国家也不会例外。

    书中指出,中国政治发展具有适应性能力。中国政治有巨大的空间去调整,去完善,而且中国有能力、有愿望去进行政治改革,比如近年来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所推进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政治的建设工程。比较而言,基于“党争民主”和利益集团政治的“否决型政体”的美国,已经很难进行政治改革。哪怕是曾经很优越的政治制度,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地改善而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一种“政治衰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