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3月07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面对“千城一貌”,如何重塑城市文明

《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
薛凤旋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年1月

    朱晨凯           

    在城市趋同的现在,城市文明不再具有代表性,去过不同城市的人会发现,每个城市都相似而模糊。从北京到上海,再到广州、深圳,似乎除了气候冷暖外,我们很难感受到一座城市独特的文化。

    针对这个现象,本书探讨的重点放在寻觅城市文明脉络上,剖析了中国历代城市的性质、功能与结构,对于城市的发端、兴盛与转变等过程及其原因也给出了独到见解。作者将中国城市与华夏文明勾连起来,提出“中国城市是中国文明的载体”论断,探讨中国城市和中国文明之间的关系。

    书中驳斥了“城市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特有产物”的偏见,建构起了叙述中国城市的理论。作者认为,在西方,城市和乡村是割裂甚至是对立的。城市是文明的产物,不是某种文明的产物,不管是中国的城市,还是西方的城市,都是真正的城市,不能用一方的标准去判定另一方。

    而解决当前中国城市问题的出路,是回到儒家源头。中国城市文化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开始,一脉相承,基本不变,背后原则是儒家思想。简单来说,儒家思想在城市观上体现在“天人合一”,人要与自然达到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有规则、纪律、秩序;城市与乡村在功能上没有分离,它们互相配合、支持。城乡在社会构建、基本价值观上完全一样,这便达成了文化根源的一致。中国古代城市的设计,其实是以民为本的,统治者收集民意,再制定利于民意的政策,并向全国推广。城市作为行政中心的主要功能是民意中心和决策中心、执行中心,以求得城市本身以至全国社会的长治久安,让人们安居乐业。政府以民为本,多听民意,理解百姓所需,城市行使制定政策、传达政策的功能,也正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原则相一致。

    书中指出,“千城一貌”并不可怕。“千城一貌”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这个“貌”是什么“貌”。近些年,“千城一貌”之所以被诟病,在于“貌”本身有问题。很多城市盲目上马的所谓城市形象工程,比如大广场、街心雕塑,设计粗糙,不“东”不“西”,没有文化内涵。还有很多建设讲排场,追求所谓的大气,但很不接地气。“千城一貌”自古就有,比如宋朝时,各个城市都有统一的建筑规则,风格面貌也是相似的,但这种“千城一貌”却是有民族特色的,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千城一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脱离现实、脱离文化基础的不伦不类。

    本书采用图文述说的形式,收录了大量城市地图,每一篇介绍都附上相关城市的平面图,读者可以循着图纸,将阅读重点聚焦在中国的独特城市观与城市演化上。图片所配文字,既不乏迥异于西方观点的精辟论述,也有从城市看历史和文明演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读者全面透彻理解城市文明的本质。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报资讯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Copyright(C) 2001-2013 cnn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宁报集团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 宁网广告(13819807679)
技术支持: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宁波网 版权所有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