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卫 近日,一张某银行新员工自述不喝领导敬的酒,被领导辱骂打耳光的微信群截图,引发网络热议。打耳光的话题冲上热搜,央视网等主流媒体也作了评论。当然,事后相关人员受到了处理。 由于人的“脸面”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常用打耳光比喻给人极大的羞辱,即所谓“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作为领导,在喝酒过程中,因员工不喝酒而打员工耳光,很多人把这件事归结为“酒后失态”,实质上,这是一种“官威”的自我膨胀。自我膨胀是一种自大的表现,自大加一点就是“臭”。 自大的“官威”容易使人自我膨胀,让正常工作关系异化,甚至在潜意识中,“官威”让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定位。最为典型的案例,是一位名声很大的高官打了下属一个耳光,造成下属铤而走险“造反”,二人一起“翻船”。 领导,是一种岗位身份,当然也是社会地位的体现。多大的领导就有多大的责任。《人民日报》曾刊发过一篇题为《一记耳光,打醒多少麻木的心》的报道。38年前,时任山东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到曹县韩集红三村,看望83岁的伊巧云——一位曾为革命作出很大贡献的老人。当得知“老人生重病,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周振兴抬手打了自己一记耳光,“我们这些大大小小书记的脸还叫脸吗?”在场不少干部泪流满面,陷入愧疚和自责。 没有群众的授权,就没有领导的地位。工作中,没有员工的支持,哪有领导的政绩。一位领导自打耳光,告诫提醒“同志们”,“官威”的影响力,首先应该是造福群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