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岁月沧桑(局部) |
 |
碧溪春深 |
金锡逊 每逢文学论争,总有人提出疑问:鲁迅为何不写长篇小说?甚至有人以此怀疑其在文学史上之地位。其实,这是异代观事,以今度昔,不知当时的历史背景。 鲁迅的一生挚友、同学、1902年日本弘文学院中国官费留学生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就提到:“有人说鲁迅没有做长篇小说是件憾事,其实他是有三篇腹稿的,其中一篇曰《杨贵妃》,已经准备就绪,几乎就要濡毫了。” 许寿裳说:“他对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性格,对于盛唐的时代背景、地理、人体、宫室、服饰、饮食、乐器以及其他用具……统统考证研究得很详细,所以能够原原本本地指出坊间出版的《长恨歌》画意的内容的错误。他的写法,曾经对我说过,系起于明皇被刺的一刹那间,从此倒回上去,把他的生平一幕一幕似的映出来。他看穿明皇和贵妃两人间的爱情早就衰歇了,不然何以会有‘七月七日长生殿’,两人密誓愿世世为夫妇的情形呢?在爱情浓烈的时候,那里会想到来世呢?”(引1981年版人民文学出版社《亡友鲁迅印象记》第51页) 郁达夫说:“朋友的鲁迅先生,从前老和我谈及,他想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事情来做一篇小说。他的意思是:以玄宗之明,那里看不破安禄山和他的关系?所以七月七日长生殿上,玄宗只以来生为约,实在心里有点厌了,仿佛是在说:‘我和你今生的爱情是已经完了!’到了马嵬坡下,军士们虽说要杀她,玄宗若对她还有爱情,那里会不能保全她的性命呢?所以这时候,也许是玄宗授意军士们的。后来到了玄宗老日,重想起当时行乐的情形,心里才后悔起来了,所以梧桐秋雨,生出一场大大的神经病来。一位道士就用了催眠术来替他医病,终于使他和贵妃相见,便是小说的收场。”(引《奇零集》第67-68页,北新书局1929年版) 两人所说相同,当非虚话,而据后者所说鲁迅的计划更周详,几乎是列出了结构提纲。 鲁迅还有过写剧本《杨贵妃》的计划,孙伏园说:“鲁迅先生的原计划是三幕,每幕都用一个词牌为名,我还记得它的第三幕是‘雨淋铃’。而且据作者的解说,长生殿是为救济情爱逐渐稀淡而不得不有的一个场面。”(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第37页) 给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用日文写的信中,鲁迅还忆及考察西安旧事:“五六年前我为了写关于唐朝的小说,去过长安。到那里一看,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费尽心机用幻想描绘出的计划完全打破了,至今一个字也未能写出。原来还是凭书本摹想的好。”(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8月版《鲁迅书信集》下卷1160页《致日本人士书信》编号40) 《鲁迅日记》记载去西安事,1924年7月7日“向西安,同行十余人”。8日抵郑州,9日抵陕州,10日夜泊灵宝,遇逆风雨,12日夜泊阌乡,13日抵潼关,14日抵西安,15日游碑林,16日观秦腔,17日游慈恩寺……21日至29日讲演11次,内容全是中国小说史。 8月4日离西安,经渭南、华州、潼关、函谷关、洛阳、郑州,12日抵北京前门,结束了36天的陕西之行,结果是不想写长篇历史小说了。他对孙伏园说:“我不但什么印象也没有得到,反而把我原有的一点印象也打破了!”(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第39页,1979年安徽人民出版社《鲁迅年谱》第223-227页编月史)。于是这部《杨贵妃》就无从问世了。 甚至晚至1932年,陈赓秘密到上海治病,鲁迅还约见陈赓面谈,问及农民的生活、卫生的条件。当陈赓说到苏区人民房子四面都开了窗,鲁迅为空气流通、农居改善而高兴。又让陈赓详细讲述红军作战经过,陈赓边讲边用铅笔画了战事地图。当陈赓走后,他准备写一部反映红军斗争的小说,保留了这张地图。此事众所周知。 为什么鲁迅终于没写长篇小说呢?许寿裳认为:“鲁迅则行文敏捷,可是上述的好多篇腹稿和未成稿,终于没有写出,赍志以没了。其原因:(一)没有余暇。……(二)没有助手,他全集二十大册,约六百万言,原稿都是用毛笔清清楚楚地手写的。此外,日记和书简,分量也很可观。浅见者说鲁迅的创作只有七大册,翻译多于创作,似乎还比不上外国文豪们的著作等身;殊不知照一个人的精力,时间和事务比例起来,是做不了这许多的。他们誊稿和写信,或许有书记助手可以代劳,但是鲁迅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亡友鲁迅印象记》第52至53页) 以鲁迅对小说的研究,如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以鲁迅对古小说的整理,如辑《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以鲁迅对外国小说的翻译,如《死魂灵》、《毁灭》各方面来看,确实是具备了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写长篇的能力。可是,辛亥革命的未成,军阀的混战,京闽粤沪的辗转……他还有什么工夫写长篇呢?去西安“想不到连天空都不像唐朝的天空”,恐怕也是弦外有音,未必是指“沙尘暴”之类的自然现象,可说是连写作的心思都没有了。后来别说长篇,连短篇小说也少了,干脆拿起短兵器———杂文———进行白刃格斗了。 先生如果有长篇小说,其精彩必不下于《阿Q正传》。先生没来得及留下长篇小说,张承志叹为“先生吃亏了”,但他对文学青年的培养、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贡献使后人永远记住了他,他自己也许根本没有考虑什么吃亏不吃亏,然终究不吃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