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噪音检测系统 |
凌晨5点,天刚微亮,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新明中队值班室里,手机震动声惊醒了正在备勤的副指导员杨光。手机收到的报警短信显示:科兴路某工地的施工噪音超标了。 “我们马上就到现场来查看,发现这处工地确实在进行材料卸货。根据噪音检测的数据,当时已经有66.3分贝声级等效, 超过了夜间施工的55分贝的标准。我们马上责令他们停工,并且立案查处。”杨光指着工地附近安装的“黑匣子”——在线监测系统告诉记者,这个工地有4起噪音超标被立案,其中2起是通过去年底投入使用的工地噪音监测系统主动发现的。 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的目标,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一方面通过“硬科技”赋能城市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围绕“软环境”建设,发动居民共同美化小区环境。 “硬科技”赋能 城市治理更“聪明”了 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土地空间有限,建筑施工工地大多临近居民小区,暴露人群多且防护距离不足,导致建筑施工噪声执法存在“监管难 、取证难”的问题。 “我们以前是接到举报以后,队员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实地查看和测量。这个方式因为时间和空间等因素,对我们执法的时效性有局限性。工地噪音监测系统能自动化固定证据,这样就为执法提供了有效依据,提高了工作的精准性。而且这种工作方式也让我们能提前发现问题。”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工作人员冯新明表示,去年下半年开始,高新区综合行政执法局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监控等手段建立了物联网在线监测管理平台,按照“采集、分析、告警、立案、处置”全流程自动闭环智能运行,前端安装的设备采集到数据以后,会传给平台,平台进行甄别和解析,如果数据超过国家标准会进行报警,中队执法队员接到报警后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核实和处理。 “软环境”加持 居民参与的热情更高了 “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既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城市的精细化管理,也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而人的因素往往是更重要的。”高新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坦言,只有“软硬兼施”,双管齐下,才能真正达到“典范”的要求。 高新区梅墟街道梅沁社区,用一块绿地调动了众多居民美化家园的热情。 “植树节的时候,社区发动大家把家里的绿植拿到小区楼下和居民共享,我家里本来就种了不少兰花、海棠花等,觉得这个主意挺好的,马上搬了两盆下去。后来陆续有不少邻居把自家阳台的花搬到了楼下的公共空间。”民和家园15幢业主王亚娣笑着说,因为平时带孙子比较忙,现在楼下的这些花经常是左邻右舍帮着浇。 在民和家园小区13幢门口,密密的竹篱笆,铺就一条石板小径。绣球、鸢尾、月季,交相辉映,簇拥着一只古朴“小船”, 高杆的枇杷树、连片的灌木丛、低矮的牵牛花,高低错落,整个花园充满生气。 梅沁社区书记程颖洁介绍,自从向所辖4个居民小区推出“认领一片绿地,共建一方文明”的美化家园活动后,居民都很踊跃,目前共有5块大面积绿地被认领。有些是把自家的花搬到楼下公共空间,有些则是社区党委和梅墟街道机关第一支部共建,经过专业团队设计,将小区裸露地块改造成小园地。“像民和家园13幢这块绿地是共建的,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居民到这里打卡。这幢楼的居民余金岳则主动承包了养护的活,每天早晚两次浇水从不间断。” 记者 童云 通讯员 余三军 许佳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