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左联”五烈士之一——柔石先生120周年诞辰。二十年前,甬上著名作家杨东标先生的长篇纪实文学《柔石二十章》出版,颇有影响,好评如潮。如今再版问世,让裹挟着历史尘烟的柔石再一次鲜活呈现。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记文学,更多的像散文、随笔。全书一共二十个篇章,写的是柔石,又不止于柔石,而是有关柔石的故乡、故乡的鸿儒先贤、他的婚姻与家庭、他与鲁迅、他被后世传颂的经典作品……每一章都单独成篇,自成美文,串起来又是柔石先生血肉丰满的一生。“不虚美,不隐恶”,作者截取柔石人生中的重要节点,既写彷徨更写奋进,展示了那个宏阔而又复杂、炽热而又沉闷的年代,读之只觉得荡气回肠。 杨东标先生的写作,有一颗纯真的文心。他从大量的史料中,捕捉到柔石那正直善良、才华四溢而又浪漫敏感的真实细节,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以辩证的角度看待柔石不新不旧的婚姻,能敏锐感知到柔石灵魂的烦躁与灼热。这种洞幽烛微与辞情之美,是其他柔石研究者所不及的,也是《柔石二十章》久读不厌的原因所在。 作者的文字,清新隽永,珠圆玉润。二十年后重读,毫无隔膜之感。 作者文字功夫的细致考究,还体现在易被人忽略的图片说明上。蝇头小字,精致而充满诗意,富有哲理: “慈城小学之一角,木柱石础,花草绿叶,尽是沧桑。” “岁月的磨损,照片显得有些模糊。但细细看去,柔石的脸上展露着微笑和自信。此时的他,已非往昔的他。生活逐步安定,文学正在成熟,更重要的是一座信仰和理想的大厦正在内心落成。” “柔石牺牲的时候,她才三十出头。她泣饮痛苦,负重含辱,敬奉公婆,抚养子女。她自有一种光辉,也是一种不幸和牺牲。我们很难用现在的观念去要求旧时女子该怎样做,她们永远是中华民族心头上的一份痛楚。因此而让我们深深地悲悯。” “半身埋于地下,一手擎起蓝天。面对龙华无名烈士陵墓的巨大雕塑,你可以静默几分钟。它使人变得简单。一切得意之举都相形见绌。绿卡、告密信、春药、排满衔头的名片、付费入选的世界名人录,还有令人费解的哲学格言,等等,在此面前,显得渺小或卑劣。” 这些精美的图片说明,新意盎然,别有洞天。 书中对柔石往事的追忆,多视角多手法,画面感强,饶有趣味: “东乡一校长携着一只火腿到柔石家求见,柔石不肯收受,校长丢了火腿就走。柔石拿了火腿就追,追得汗水淋淋,非要还他不可。路人问清缘由,指着他笑‘真是书呆子’,这种做法与某些贪官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柔石的清正奉公、刚直不阿,岂能为旧社会的势力相容?” 先是白描,后夹叙夹议,寥寥数语,柔石狷介耿直的形象似在眼前,功力了得。 这本书,也可看作是一本诠释宁海地域精神的美文。 作者在描绘柔石的故乡山水时,用了一句“半是天然,半是人文”这样的话。他的这部作品,也是如此,浸润着故乡的灵秀山水与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将自己的人生阅历投影在这部作品里。他与柔石一样,也是一位地道的宁海人,他骨子里也透着宁海人特有的文气与硬气,所谓“千秋灵气出名儒”。 山海交汇、秀山灵水的宁海,孕育出一种特殊的人文氛围,于是也有了方孝孺、王锡桐、潘天寿、柔石……一脉相承的精神气质和人品风骨:“他们在狂波巨浪中,学得了狂放与勇猛;他们在丛林与巉岩中,学得了坚韧与挺拔。” 杨东标先生也是我写作道路上的老师。十年前,我初到报社,采访撰写的第一位文化名人便是他。但他完全没有名家的架子,亲切地称呼我为“小伙伴”,不厌其烦地细细修改指导我稚拙的稿件,并告诫我永远不要放弃手中的笔。这些年来,我偶有文章见诸报端,他便打电话、发短信给我,鼓励我赞赏我,时时提点我,令我感恩在心。 如今,他的《柔石二十章》再版了,捧读之后又是一番欣喜。他是一位胸襟宽广的长者,曾以雄视群山的气度,勾勒出柔石的一生。如今的他,依然朝气蓬勃,卧看晴云,观世间百态,挥洒着手中的那支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