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学通社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19年11月17日 星期日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活着》读后感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人和事物活着的。——余华

    怀着对生的思考,我读完了《活着》这本书。

    书中的福贵曾经是一个纨绔子弟,家中有着祖上传下来的百亩良田,他原本应该有着完美的一生,却像是被捉弄似的染上了赌瘾。最终输光了家产。他从一个富二代,变成了一个为他人打工的佃农。他想着要过平淡的日子结束一生,因为家中还有着不离不弃的贤惠妻子,以及无论何时都爱着自己的老母。可他一步步地被逼向了绝境,我看到了社会的险恶与看似不公的命运。他的一生就在喜悲间快速切换,最后留他一人独自回味,苟活。

    第一遍读完,我发现文中主人公福贵的命运,被作者塑造得极为可悲。丧妻,失子,亡家,失去了一切的他反而变得坦然,可这坦然背后透出的是在那大喜大悲后,对任何事都不在意的一种悲悯。看完他的一生,仿佛是自己经历了这一段人生,有些唏嘘,有些感叹,但是看完了也便罢了,因为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背上的行囊并不轻松。

    第二遍读,我发现余华的文字无比简实。在作者冰冷的叙述下,一个真实得不能再真实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出来,让不属于那个年代的人了解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属于那个年代的人再回头看这个故事时,像是自身的一部自传了,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写照。两代人的体验都能归结为真实,这便是余华文字的魅力了吧。

    第三次阅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有些之前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走向安排,在深思后反而觉得是必然的了。那种沉重感,唤醒了人性最深层的对自我的思考,当你合上书页细细品读时,你会感到阵阵不快,就像经受了灵魂的终极拷问似的。这与平时我们自己从科学角度思考生命不同,它带来的震撼是生命本身,生活本身。

    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思想不同的是,这本书中更想表达的是忍受,忍受职责所带来的重重压力,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苦难,忍受自己的平庸与无能……我们可能确实无法体会到主人公在经历大悲后的心境,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份忍受,正如作者所说“活着在中国的语言中充满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吼叫,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这种力量是无声的,但更侵蚀人心。我却似乎明白了,正因为有了痛楚,我们才能感受到活着的难能可贵,让“活着”二字更加明朗与清晰,我们期望的,想要的,是在痛楚后,那来之不易的幸福到来之时自己的那份珍惜之心。

    余华想让我们知道,活着只是一种状态,他想用最悲观的方式,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所以我们何不抖抖身上的灰尘,无论痛苦还是快乐,迈开步子。毕竟,我们,活着!

    慈溪实验中学初三(7)班 包陈睿安 小记者证号:1906214  指导老师:蔡倩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