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上40分钟一节课吗?从本学期起,鄞州区栎社小学对课时进行了大胆的“剪裁”“拼接”。从自身的特色课程和学生需求出发,分别设置15分钟“微课”,35分钟“短课”,90分钟“长课”,120分钟“半日综合学习”。“变脸”后的课程,更注重综合实践,鼓励学科“跨界”,使学生的校内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让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潜能得到挖掘。 吴 彦 小活动促大成长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15分钟微课: 小活动促大成长 栎社小学的常态课为35分钟,每天上午在原先三节常态课的基础上增加一堂15分钟的成长微课,专从小活动入手,促进学生成长。 微课堂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特点,在研究内容深度、技能难易,认识深浅上有所区别。例如,一、二年级关注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涵盖游戏课程、思维金头脑课程、幼小衔接;三、四、五年级由习惯与规则、安全与健康、爱的教育三个板块组成,每学期设置14个主题项目;六年级则侧重于小初衔接课程。 上课的班级,也变得灵活,有些类似健康、品德类的课程,可以几个班级一起放在大礼堂进行上课;而有些重难点的知识,可以小班形式上课。 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校园里能看到有老师领着学生参观校园,了解各功能室的作用。这就是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的体验式微课堂。“我们强调儿童充分自主的学习,通过活动化的课程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副校长吕延儿说。 据悉,各年级组还成立了课程改革行动小组,自编教材,科学规划设计课程活动方案。 120分钟半日综合学习: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成长微课堂是学校推出的美栎系列课程的一部分,该系列课程还包括“成长课程”、“发现课程”、“探索课程”。 校长周培利介绍,美栎系列课程是一个培养与发展综合能力的课程,从“致德、致智、致艺”三方面出发,对应三项核心素养———责任心、学习力、鉴赏力,再分别具化为三项能力———爱国爱校、诚信诚行、知礼守礼;乐学乐思、善听善辩、敢做敢创;健体健行、绘声绘色、博识博雅。全面培育学生面向未来的各种能力。 美栎系列课程时长120分钟,属于半日综合学习。采用老师设置主题,学生自由发挥,学校组织展示的教学模式。 随之而来的是,课堂变静为动,把课堂上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讨论、操作、交流,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探究等多种课堂形式。 “发现课程”推出不久,便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今年9月,“发现课程”的主题是“走近沈光文”。沈光文出生于鄞县栎社,是明末清初时期一位著名文人。学生们自由组队,有的对沈光文的诗文作品感兴趣,有的想探究沈光文为何去台湾……展示成果的形式也不拘一格,有编画册、诗歌朗诵、讲故事、情景剧演出等。 “这是种跨领域的学习,关注的是孩子置于真实问题、真实情境下中的整体认知,全科参与和综合发展。”周培利说。 课堂变样: 学生的潜能充分释放 课堂变了样,是否真的给孩子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这是长短课实行以来,周培利校长最关心的问题。 在周培利办公桌的一角,记者看到了一本课改记录本。“这可是我的宝贝哩,学生最真实的体会我都详细记录在册。”原来,随着课改的推进,周培利定期和学生、家长、教师约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搜集大家对课改的想法。记者初初一番,记录本上已经写了密密麻麻写了几十页。 周培利说,至今仍记得与学生李若涵交谈时,孩子身上那股按耐不住的兴奋劲儿。李若涵聪明伶俐,表达能力好。在“发现课堂”,她被同组同学看中,被推选当节目主持人。 像李若涵一样,诸多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掘,才华得到施展。401班的小范是班里的“懒惰分子”。进入“发现课堂”,干起事来像一匹勤快的小马,不但主动绘制沈光文画像,还为同学分担工作。当得知自己的手抄报没有入选成果展时,小范不但不灰心,不服输的他又重新制作了一份,令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403班武平安爸爸说:“总觉得和孩子说不上话,学校安排的寻找老底子游戏让父子间有了共同话题,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孩子不只能只学会识字、算术,道德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样重要。学校和老师的用心真的让我感动。”张霞说出了家长们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