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4月10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加快宁波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

宁波东钱湖一角 (胡建华 摄)

  □ 本报记者 吴向正

  核心提示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推进我市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具有重要意义。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加快我市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中共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2013年,中共宁波市委作出“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之后,农工党宁波市委会成立课题组,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详实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建议。这些意见、建议对于发展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具有积极的意义。———编者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它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

  农工党宁波市委会课题组分析了当前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课题组认为,目前我市已经逐步建立了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供需水统筹管理,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10年间用水总量年均增长率仅1.5%。全市生产用水呈现总体稳定态势,生活用水呈持续缓慢增长趋势,生态环境用水增长幅度呈提升趋势。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全市现有大中型水库32座,逐步开始实施工业、生活两大供水体系。防洪排涝体系基本建成,中心城区防洪(潮)标准基本达到100年一遇。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进展,至2012年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良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形成,节约用水、合理用水、生态利水日益成为社会风尚。

  然而,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水管理体制建设滞后等。农工党宁波市委会课题组认为,加快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宁波民生水利发展,促进我市人水和谐,是加快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

  加快水生态功能区建设布局

  外环山区水资源保护区要强调“优供”的特点,加强水源地涵养及水资源保护,严格控制污染源,加强水土保持,保持有供水功能水库的水质,保证饮用水安全达标。中部三江及东钱湖水文化景观区要以贯穿全市的三江水文化长廊及东钱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代表,突出“水韵”的特点,深入发掘具有宁波特色的水文化水景观,把代表我市悠久历史的古水利作为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传承三江水文化,弘扬水利精神。城镇平原河网生态功能区要以区域自然河网为基底,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截污减排等措施,通过江、河、湖、库的互联互通,改善平原河网水环境,提升水域生态功能,构建河湖健康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亲水宜居的滨海城市。分散型湿地生态修复区要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目标,充分发挥湿地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实现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建立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严格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调整水利局职能,组建水务局,将城区内河水利管理职能并入水务局,建立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明确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建立市、县两级用水总量控制体系。严格用水效率控制管理,明确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制定并下达各县(市)区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严格水功能区纳污控制管理,明确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格控制入水排污总量。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与考核制度。合理开发利用本地水资源,加大对境内中小型水源工程的新建、扩建力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统筹水库、河网、湖泊等水资源,推进江河湖库联网联调工程建设,实施多水源多用户的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推进农业节水,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

  加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快推进在建奉化江、姚江以及重要支流防洪堤建设力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建设范围,实现干流全线防洪封闭,减轻两岸平原排涝压力。完善平原骨干排涝工程,建成“河道、碶闸、泵站”相匹配的排水体系,发挥整体效益,同时新增流域强排及上游配套河道工程,提高工程排水效率,减少平原高水位持续时间。开展专题研究,针对流域防洪排涝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论证,提出对策措施。

  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严格控制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垃圾等污染源,在“截污治污”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河道整治工程,实施市区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并建立健全城区内河水质长效管理机制。结合防洪防潮治涝体系建设,充分引入生态治理和综合治理理念,实现自然形态稳定、生态系统健康、景观配套适宜、服务功能健全的目标,建成遍布全市的“水生态走廊”。

  塑建宁波特色水景观

  对全市涉水历史遗迹和文化资源开展普查,深入发掘并保护以河姆渡古代水文化、梁祝爱情水文化、古运河水文化、渡口官商水文化,它山堰古水利文化为代表的古代水文化,把传统和现代的特色水文化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结合主干河道建设,将安全性、艺术性、观赏性和亲水性和谐统一,弘扬水文化,拓展城市休闲空间,着力打造“百里生态姚江”。

  记者手记

  让甬城更灵动更美丽

  一座城市,因为有了水而灵动;而良好的水生态,可以使城市更加灵动。

  宁波地处江南水乡、东南沿海,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对于发展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美丽宁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上,张勤勇委员代表农工党宁波市委会作大会发言,郑重提出加快我市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建议。

  “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下降。菲特台风造成的严重洪涝灾害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在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农工党宁波市委会课题组指出,近年来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三江干流防洪堤虽已基本建成,但部分堤段仍未形成防洪封闭,台风期间洪水易通过缺口漫入平原。另一方面,平原排涝能力不足,骨干排涝体系不完善。二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全社会对水资源保障要求进一步提高,生活工业用水量、生态环境需水量逐年增加,而目前城市供水能力不足以支撑城市规划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现有供水结构不平衡,供水范围、需求与相应水源供水能力不均。三是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尽管我市注重重要饮用水库水源地的保护,但由于整体节污、减污意识薄弱,平原河网区仍存在偷排、漏排以及未达标排放等现象,加之宁波属感潮河网地区,水体流动性不高,自净能力有限,导致平原河网水质较差。四是水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城市水管理体制机制、手段已严重滞后于我市水利现代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存在“重建轻管、多头管水”的现象。

  “加快以‘严格明晰的水管理体系’、‘科学高效的水保障体系’、‘人水和谐的水生态体系’、‘城乡一体的水工程体系’、‘特色鲜明的水景观体系’、‘引领时代的水文化体系’为内容的水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从源头扭转水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推动宁波民生水利发展,促进我市人水和谐,是加快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张鄞勇委员的发言观点鲜明,掷地有声,赢得了委员们的阵阵掌声。

  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灵动、更加美丽!(记者 吴向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