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4月03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三位作家谈“反腐”

□易其洋

  夜读上月18日的《报刊文摘》,其中有三位作家在全国两会期间谈反腐的看法,发人深省。

  一位是“反腐作家”、2008年至2013年曾任山西省副省长的张平,谈起山西这些年的“塌方式”腐败,他说,山西前些年搞煤炭资源整合,为了留住自己的矿,一些私人老板使出浑身解数,拉手握重权的干部下水。而人性其实是很脆弱的,总有那个人们常说的“最柔软的部位”。不要耻笑落马官员都是无耻小人,也许他们曾是过五关、斩六将的猛将,只是一个小小的因素让他们最终走了麦城。

  另一位是以“知青文学”成名的梁晓声,与同样当过知青的原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是好友。王被“双规”前三天,梁晓声正好到济南出差,两位老友吃饭时,还大谈特谈了一通理想主义。王敏的蜕变让梁晓声反思“人性的复杂”。他说,自己采风时初次收到20元“车马费”,担心犯错误,后来拿不到就失望,拿到了“心里才舒服”,慨叹“人性就这么丑陋”。

  还有一位是写出“大清帝王”系列小说的二月河(本名凌解放),应农业部之邀,发表《文化发展与反腐败的一点思考》的演讲时说,低薪肯定不养廉,但是高薪未必能养廉。高薪养廉是个伪命题,因为人的欲望是无尽的。

  好作家的深刻,就在于能敏锐地洞察人性。三位作家从人性、欲望的角度谈“反腐”,认为人性是脆弱的、欲望是无底的,反腐必须考虑人性的丑陋和复杂性。我想,这不是在做“人性善恶”的无谓争辩,而是很有针对性的现实思考。

  正像张平所说,我们当然希望每一个官员能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但是,人毕竟生活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之中,总有着这种那种潜滋暗长的欲望,面临着这样那样难以抵挡的诱惑。且不说那些本就道德败坏者得势掌权了,人性之恶必定像决堤的江河,贪腐欲望势必如脱缰的野马,就算一个人道德意志力足够强大,有人“攻不下你”,只要瞄准了你手中的权力,便会攻你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妻子父母、老师领导等,不计代价拉拢腐蚀。面对一轮轮“围追堵截”,又有几个人能“坚持到最后”?

  张平说,反腐需要道德意志的力量,更需要制度和法治的力量;梁晓声说,没有制度上的保证,人性贪婪的一面就无法遏制;二月河说,中华文化璀璨丰富,但也存在对权力过度崇拜这样的糟粕。“不粘锅”本是官员的本相,“当官就不要想发财”原是基本道理。我们有许多“清官”,但近些年来,贪得无厌、烂到透顶的“赃官”也不少,其中不乏“能人”、“好人”。原因就在于,人性往往是靠不住的,制度的笼子又不严不密,一些人用权几乎是在“裸奔”。而贪腐多发、频发,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和“逆淘汰效应”,让许多想清廉、想实干的人也难展手脚,甚至不得不同流合污。

  腐败的实质是以权谋私,前提是掌权的人变坏变质了。换句话就是,在欲望的驱使和利益的诱惑下,人是有变坏的“天性”的。这三位作家的见解,跟英国历史学家大卫·休谟的“无赖原则”一致:在设计任何政治制度时,应该把每个手握公共权力的人预先视为“无赖”———在他们的全部行动中,除了谋求一己之私利外,别无其他目的。这是一种“有罪推定”,跟我们坐地铁、火车、飞机时要“安检”是一样的道理,但并非对官员的不信任和羞辱。对于“坏人”或可能“变坏”的人来说,有了这种制度钳制,可以迫使他“规规矩矩”地服务于公共利益;对于“好人”来说,自觉接受“安检”,不仅无损“清白”,还能更好地保证自身安全和公共利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