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超过3.5% ■连续七年空气质量优良率接近90% 本报讯(记者冯瑄 北仑记者站金旭孟)“五一”期间,北仑区内各大景点人气暴涨,洋沙山和九峰山单日游客量分别突破5万人次和2万人次。统计数据显示,3天小长假里,北仑接待市内外游客数量超过25.6万人次,同比增长9.7%。 从工业重镇到宜居宜业宜游新城,这是北仑打造临港工业生态文明“升级版”的一个缩影。10年来,北仑瞄准生态建设“国字号”目标,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城市强区“第一方队”,区域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和谐共赢。 去年5月,北仑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区创建技术评估。一年来,北仑根据技术评估的10多条意见和建议进行了整改,坚持区域发展与生态建设比翼齐飞,促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生态城市建设,政策、资金保障是前提。北仑建立了生态环保财政投入预算保障机制,确保生态环保支出与财政收入联动增长。“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100亿元,每年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均超过3.5%。优先鼓励发展生态环保产业项目,生态创建奖励资金每年不少于800万元。3年来累计安排激励补助资金2亿多元。 通过“腾笼换鸟”“机器换人”,全力推进产业体系生态化,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每年不惜牺牲30亿元工业产值,先后关停搬迁华光不锈钢、善高化学等120多家落后产能企业。全方位拉动循环经济发展,启动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近5年累计投资50多亿元实施100多个循环经济项目,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石化、钢铁等产业循环链和循环网。 着力“护蓝”“增绿”,提升城市生态治理水平。通过节能减排、治理机动车排气污染、综合防治扬尘等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北仑中心城区降尘量达到省定标准,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7年接近90%;配合全省“五水共治”行动,北仑主干河道消灭劣V类水质,多数河段达到IV类水质;实施绿网建设,主干道绿化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出门500米见绿目标。 共建共享,构筑生态建设“新常态”。成立环保促进会、组建环保志愿者队伍,聘请人大代表、网民参与环保执法监督;针对环境违法,百姓“点单”,执法跟进;200多家重点污控企业纳入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体系;联防联控,24小时环境监管和应急响应……如今,生态环保的理念在北仑深入人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