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艺林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4月0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甲子前,
甬剧团首演《雷雨》

演四凤的汪莉萍当年才十六七岁

  金玉兰扮演的繁漪。
  王坚扮演的繁漪。
  曹定英扮演的四凤。
  汪莉珍扮演的鲁妈。

  四张剧照为1978年及1978年稍后几年的演出照片。(宁波甬剧团 供图) 

  余仁杰           

  

  1

  早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甬剧,去年年底又刮起了一股旋风。去年12月1日至15日,甬剧迷们过了整整半个月“甬剧艺术节”,无论传统小戏还是新戏剧目,观众都十分火爆。其中移植经典甬剧《雷雨》连演两场出现一票难求场面,主办方应观众要求今年元宵节期间又加演了两场。尽管元宵当晚下雨,逸夫大剧院却爆满,次日一场依然座无虚席······与此同时,媒体接踵刊出了多篇对《雷雨》的点评与探讨。

  笔者想要指出的一点是:在所有关于《雷雨》的报道与点评中,都有“宁波市甬剧团自1978年移植演出曹禺名作《雷雨》后37年重新排演”云云。这一说法容易引起误解,真实情况是:宁波市甬剧团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建团后,已经移植编排了《雷雨》,并在宁波、上海等地演出。这在当时应该是全国地方戏曲剧团第一家移植编演《雷雨》,这出移植的甬剧至今已逾一个甲子,并非只有37年,它早已成为甬剧移植的经典剧目。

  1954年,宁波市甬剧团来余姚城区大众剧场演出,其中上演场次最多、观众最踊跃的就是《雷雨》。那时我还是余姚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包场观赏该剧,震撼全校,还邀请剧团主要演职人员利用一个上午来校举行座谈。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饰演繁漪的是金玉兰,饰演鲁侍萍的是徐秋霞,饰演鲁四凤的是汪莉萍······还记得周萍对繁漪的几句唱词:“究竟侬是我后娘,世上哪有介事体,母子哪好做夫妻……”

  2

  据权威辞书解释:流行于宁波一带及上海市的甬剧,起源于宁波农村中的田头山歌。清光绪年间开始有职业班社,称“串客”。1920年以后经宁波滩簧、四明文戏等阶段发展成甬剧。腔调以滩簧调为主,兼唱马灯调等民间小调。20世纪50年代初,宁波、上海都成立了职业甬剧团,甬剧才被正式定为一个剧种。窃以为它与百戏之祖的昆曲,与后来的京剧等剧种的不同,不仅在于曲调,更在于文辞与表演内容、装饰及行当程式。昆曲与京剧的文辞典雅,表演的几乎都是历史故事即古装戏,角色行当明确分生、旦、净、末、丑,各有表演基本规程等等。而甬剧则不然,它纯粹源自民间,演的故事背景都是清代以后的近现代甚至当代,说的唱的是宁波方言俗语,表演程式技艺接近话剧,突出“角色内心创造”,反映生活真实。

  记得当初我观赏甬剧《雷雨》后,除了觉得它是“宁波方言话剧加滩簧唱腔”外,由于还是个初中学生,虽深感震撼,却对许多方面有莫名之感。于是从校图书馆借来了曹禺的原著《雷雨》剧本,进行细细研读,加深了对此剧的理解,更觉得甬剧移植的成功。此后我一直关注《雷雨》的演出,还从中发现一个规律:凡热衷观赏此剧的都是有一定文化或阅历的人士。就以新近这次宁波甬剧艺术节来说,凡观赏原始传统短剧的,多为上了年纪的观众;而四场爆满观赏《雷雨》的,则老中青都有,且都有相当文化基础与开放意识。

  称甬剧《雷雨》为移植经典,“移植”是指该剧原为话剧;“经典”不仅是指曹禺《雷雨》剧作本身,更是指宁波市甬剧团的精彩演绎。它的“指导意义”今天很值得一议。首先是它真正植根于甬剧:台词是纯宁波方言俚语,唱腔是纯宁波滩簧;剧情背景正是甬剧剧目主流,即民国题材;剧本由权威把关(这次由中央戏剧学院教授郦子柏改编并担纲总导演);特别在演艺上既继承甬剧的源于生活、美于生活传统,又借鉴国际上流行的“角色内心创造”演技取得极大成功。这对其他戏曲剧种如何移植、改编、创作现当代题材剧目,也颇有启迪意义。

  3

  《雷雨》是一出家庭伦理悲剧。它的发生有其社会转型变革背景的深层次原因。剧中人物处在“五四”后新旧制度、伦理的激烈矛盾冲突中,其悲剧具有社会学意义,耐人思索。因而它一直受观众欢迎,久演不衰。甬剧《雷雨》无论在上世纪50年代初,还是在1978年“文革”后,以及今天都受到欢迎,与这三个时期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有关。历史是现实的镜鉴,今天的社会转型变革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不同,但新与旧的制度、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同样存在,类似悲剧也会有发生。如何规避?这就是此剧的社会意义,它让人清醒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

  最后提出一个值得探讨的剧种人物鲁大海。人们往往会把个别处世鲁莽的汉子戏称为“鲁大汉(海)”,可见这一剧中人物给人印象之深。以前受“左”的影响,有人把周朴园视作资产阶级代表,而把鲁大海视作工人阶级代表,于是《雷雨》中周家与鲁家的复杂关系被视为一种“阶级矛盾”。这次甬剧《雷雨》为改变这一歧见,删去了一些鲁大海台词,造成其形象单薄。窃以为,大可不必给《雷雨》套什么“阶级性”,把鲁大海视作“工人阶级代表”本来就缺乏说服力,有贬低工人阶级之嫌。当然,周家是资方,是富户;而鲁家人或为仆人或工人,靠劳动养活自己。在今天看来,两家属于不同阶层,但不必视作阶级对立,对富人来个“造反有理”,因为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人民的一部分。

  现如今,民营企业对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企业家与员工共同对国家的贡献是有目共睹。企业高层与员工之间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但这都是人民内部矛盾,解决的办法就是依法依规处理。《雷雨》中的鲁大海,因为在矿上闹事被开除,对周家充满仇恨;后来知道母亲与妹妹四凤的隐情,最后还是原谅了周萍,把夺得的手枪还给了周萍。他情感的转变是因为周家也有“自己人”……可见《雷雨》演绎的是人性而不是“阶级性”。

  微访谈

  汪莉萍:

  “我演四凤时,才十六七岁”

  60多年前,甬剧版《雷雨》上演,究竟是番怎样的盛况?

  前天,当记者电话联系上我市老一辈甬剧演员汪莉萍老师时,电话那头,年届八旬的老太太呵呵笑了:“1954年,甬剧团演曹禺先生的《雷雨》,金玉兰扮演繁漪,徐秋霞演鲁侍萍,我演鲁四凤。那时,我还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呢。”

  据汪老师介绍,1952年宁波甬剧团正式成立,它的前身叫凤仙甬剧团。“我的老师徐凤仙,是当时甬剧的台柱子,剧团曾经以她的名字命名。”

  “新中国成立初期,甬剧不太景气,导致不少演员流失,像金玉兰等一度都离开宁波去了上海。尽管剧团日子难过,但戏还得演。1953年,甬剧《田螺姑娘》上演,我演主角。这部戏当时火得不得了,夜夜演出,足足演了一个多月。甬剧的风头一度甚至盖过了越剧。

  “那时候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下乡演出,我们都是自己带铺盖。当时照相机哪像现在这样普及,所以你问我要《雷雨》的演出剧照,我可是拿不出来呦。”

  据记者了解,1978年宁波甬剧团历经“文革”后重组,再次把曹禺著名话剧《雷雨》搬上甬剧舞台,金玉兰、王坚、汪莉珍、曹定英等一批甬剧老艺术家的青春风采,才得以永远定格在相机的底片上。

  (记者 叶向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