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07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誓把此生献大海

———记东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副支队长潘志强

  护航期间,潘志强在观察海上目标。(代宗锋 摄)

  方立华 代宗锋 刘亚迅

  他,八下大洋,执行亚丁湾护航、和谐使命等重大任务20多次。

  他,航迹遍布五大洲、三大洋,总航程30多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10多圈;停靠过的国外港口有30多个,签过的航海日志摞起来有一人多高。

  他就是东海舰队某作战支援舰支队副支队长潘志强,从军34年,用足迹书写人民海军走向深海远洋的壮丽篇章。

  “我的阵地在远海大洋”

  潘志强个子不高、皮肤黝黑,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但只要他往驾驶室一站,整个驾驶室仿佛就有了强大的气场。这气场来源于他几十年在海上摸爬滚打磨炼出来的指挥力。

  2015年4月,海军152编队开始执行第20批护航和环球访问任务,潘志强在千岛湖舰上担任保障指挥所指挥员。环球访问第一站是非洲国家苏丹。苏丹港水浅且航道狭窄,2万吨的千岛湖舰在港内掉头都很困难。离港时,因港方拖船操作出现失误,庞大的千岛湖舰向着防波堤直冲过去,所有人惊出了一身冷汗。“把住航向。”潘志强临危不乱,一连串下了5个舵令,千岛湖舰仿佛被施了魔法,在距防波堤几十米的地方安然出港。

  海上遇险,在潘志强的军旅生涯中并不鲜见,但都在他纯熟的指挥下化险为夷。

  2006年底的一天,入列不久的千岛湖舰与泰州舰举行航行补给演练。那天雾大海况差,油管架设好之后,雷达兵报告前方大约1000米处突然出现一艘小渔船,正处于两艘舰航行位置的中间。这种情况必须应急解脱,按照正常指挥程序,舰长下命令给补给长,补给长再下到各个战位和操控台,一般需要几十秒,软管扫翻渔船似乎已不可避免。

  危急关头,舰长潘志强迅速拿起对讲机直接下指令到操控台:“应急解脱,高速回收软管探头!”潘志强斩钉截铁的口令,让补给班长喻青至今印象深刻:“潘舰长2秒钟就把指令下到了我这里,即使这样,软管回收时也很接近那艘小船了,他的镇定和快速反应让我们非常佩服!” 

  艺高人胆大,源自千磨百炼。从军以来,潘志强历任枪帆长、参谋、业务长、副大队长、船长、副支队长等职,全部在一线摸爬滚打。拖船、消磁船、水船、油船、电子侦察船、综合补给舰等各型舰船他都曾工作过,吨位从200吨到2万余吨,他也从一名小小的操舵手锻造成为一名优秀的舰艇指挥员。

  “指挥员的视野里不能有陌生海域”

  近年来,从中俄联合军演到西太平洋论坛多国海军联合演习,从亚丁湾护航到远海机动实兵演练,都有潘志强在一线指挥的身影。

  谁能想到,这位与各国海军军官从容交流的指挥员,入伍之初因为乡音浓重,报数连“6”都说不清。然而,就是这个当年“6”“漏”不分的潘志强,如今把《新概念英语》《海上避碰规则》《战术1000》等与国际海军接轨的知识铭记于心。

  “战略军种指挥员必须有战略视野。”跟潘志强一起出过海的人都知道,这个军事指挥员最大的爱好是读书。

去年执行第20批护航和环球航行任务前,千岛湖舰政委崔亚东帮潘志强搬行李,搬上来一大箱子书。潘志强不仅自己学,10个月的海上生活中,还发展了舰长涂金虎、政委崔亚东等一大批“读友”。千岛湖舰每周三晚上的英语角也是潘志强10多年前当舰长时组建的,一直办得红红火火,水兵都能用英语与外军对话。

“走向远洋的海军指挥员,要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视野里不能有陌生海域。”潘志强经常研究海图资料。

大洋航行,不少国家、海域是中国海军首次到访,潘志强带着航海保障部门采取航法课业的形式,认真研究相关海域、港口的水文气象资料。30多个国家的港口资料,世界3大运河的通航情况,马六甲海峡、亚丁湾、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等重要海域的水文气象资料,潘志强都进行了详细记录,光笔记就记了10多本。

学习能力就是战斗力。在潘志强眼里,战场上的对抗,说到底是知识智能的较量。“我们这一代人是海军转型建设、走向大洋的‘排头兵’,现在我们多一点积累,战场上就多一分胜算。”    

2003年,潘志强受命担任人民海军历史上吨位最大的战舰———千岛湖舰舰长。该舰是国产新型综合补给舰首舰,操作方法、装备性能、规章制度均无从借鉴。潘志强感到使命光荣,又体会到责任重大。他吃在舰上、睡在舱室,带着官兵逐个系统学,挨个部件过,实现了当年接装当年形成战斗力,编写的操作规则和装备保养使用方法至今仍在海军同型舰中推广。

远洋补给能力是大国海军战斗力的重要指标。经过系统的学习,潘志强成为新一代人民海军远洋“粮草官”。

2005年,海军舰艇部队油料装备检验性演习在东海海域举行,海上补给战紧张上演。波涛翻滚的大海上,两艘护卫舰、一艘驱逐舰和一架直升机在千岛湖舰周围迅速占领补给阵位。

发射引缆、海上架索、放出软管……一个个口令在潘志强的指挥下发出,“战争血液”从人造“血管”汩汩输出。当受补舰艇和直升机缓缓离开,千岛湖舰的官兵沸腾了。这是海军首次实现舰艇航行中“两横一纵一垂直”、四向立体高难度综合性补给,标志着中国海军具备了国际一流的补给能力。

  “把此生献给大海是我的毕生追求”

熟悉潘志强的人都说:“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没听到老潘叹过气。”

不是不会叹气,潘志强觉得,叹气不如硬气。

一次,潘志强带队在某海域执行岛礁测量任务。该海域台风多发,其间正遇上热带风暴,大风浪让他呕吐得仿佛五脏六腑都堵在了嗓子眼,但为了获得宝贵数据,潘志强坚持数十天在风浪里指挥测量。

在测量某礁盘附近海域时,为了使数据更精确,潘志强不顾危险亲自驾驶小艇进行测量,突然一个海浪把小艇艇艏掀起60度后直接倒扣在礁盘上,他受伤吐血仍坚持到测量完最后一组数据。

无论出海多长时间,潘志强每天坚持跑步,一个人在甲板上顶着烈日,一跑就是一个多小时,时间长了就成了官兵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去年执行环球航行任务,152舰艇编队抵达澳大利亚以东海域,这是潘志强海上长跑的第250天。这一天,他第一次感到跑步有点力不从心,身体的透支感越来越明显,毕竟长时间海上生活对体能的消耗巨大。

  但潘志强没有停下脚步,他深知,大洋上的恶劣环境对人的意志和身体都是严峻考验,作为一名指挥员,他不仅要锻炼身体,更要为全体舰员立起一个坚强的坐标。

坚强源于使命,使命燃烧激情。习主席在全军政工会上的讲话,潘志强可以通篇背诵,习主席关于军队能打仗、打胜仗方面的指示精神,更成为他完成使命任务的不竭动力。

  潘志强一听远航就激动,那是远海在招手,使命在呼唤。他说:“作为人民海军走向深蓝的第一代官兵,我们在装备、人员素质、经验方面都存在不足,面临的难题也不少。克服困难、蹚出路子、走向大洋,担当大国海军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