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4年05月2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背影》的“交规门”该歇歇了

  □苑广阔

  

  最近两天,一篇名为“朱自清《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教材”的网文,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5月19日央广网)

  《背影》因“违反交规”被逐出语文教材的传言,并非第一次出现,几乎每隔一年两年,就会在网络上掀起一次大讨论。经过媒体记者的调查求证,证明这又是一次“谣言”,至少在“人教版”和“苏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仍旧看得见《背影》的背影。但既然一个谣言时不时就被人当成真事拿出来议论一番,说明大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也说明仍旧有些人希望以“违反交规”之名把《背影》从中学课本中赶出去。

  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堪称是散文名篇,文学经典,其朴素但精美的语言,自然但真挚的感情,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正如一些网上所说的那样,时隔多年回头再读《背影》还是让人湿了眼眶,因为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和内容,已经深深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背影》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成为经典,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细节的真实,感情的真实。而文中的父亲跨过铁路,爬上月台帮作者买橘子的细节描写,恰恰是最为打动读者的细节描写,也正是被一些网友甚至是教授学者认为“违反交规”的地方。

  但其一,我们得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背影》大概写于1925年,当时交通文明肯定没有现在这么深入人心,而且铁路上来往的火车也肯定没有现在这么频繁;其二,作者这么写,是出于真实,出于客观,如果作者为了表现父亲对交规的遵守,在成文的过程中删掉这一段,或者是虚构另外一个细节,那父亲的形象确实完美了,但是也虚假了,文章还能如此感人吗?散文就是贵在真实,显然没有人愿意要一个完美但是却虚假的父爱故事。

  而这么多年来一代代的教材编写者之所以对《背影》情有独钟,无疑正是坚持了文学的标准、文字的标准,如果他们也患上“文字洁癖”或者说“道德洁癖”,那么《背影》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命力,肯定没有这么久。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不坚持文学与文字的标准,不考虑作者的时代背景,那么充满争议,应该被踢出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可实在太多了。

  孟浩然的《春晓》,常被用作“幼儿教材”,但“春眠不觉晓”岂不是在鼓励孩子睡懒觉?白居易的《卖炭翁》,其中一句“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难道不是在破坏山林,有违环保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打的可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武松岂不是该锒铛入狱了!所以,还是提醒部分网友,多点文学标准,多点时代背景的考虑,不要再时不时拿《背影》的“交规门”说事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