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宁波/社区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1月2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二十年来自编自导近百部戏剧,带队义演500多场

79岁老人乌月琴成民间文艺明星

  乌月琴拿着自己刚创作的作品手稿。 通讯员供图

  □记者 吴震宁 通讯员 吴红波 陈剑云 蒋圆圆

  

  只读了三年书就成了村里戏剧演出的“女秀才”;没学过怎么编怎么导,却是江北远近闻名的“大导演”,自编自导近百部作品……她就是江北区甬江街道河东村的草根艺术家———乌月琴。20年来,她凭着从小对戏剧表演艺术的热爱,带领一群老人在宁波周边义务演出500多场,成了当地人心中的“大明星”。

  听广播让她走上戏剧之路

  乌月琴出生在江北甬江镇(现为甬江街道)河东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在让她上到小学三年级上半学期后,因为实在太穷,“所以不好意思看父母辛苦,于是就主动退学了。”昨天,在乌月琴的儿子家中,说起往事,她倒是很平静。

  辍学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广播里听到播放的甬剧,“当时感觉很有意思”,就自己试着模仿,练习演唱。谁知练着练着就一发不可收拾,对艺术的热爱被彻底激发出来,才十几岁的她就开始经常跑到原来的民乐剧场(现城隍庙附近)去听、去看宁波甬剧团演出,默默在台下学习。

  14岁那年,恰好是抗美援朝时期,乌月琴就参加了村里的业余文宣队,并创作、编排了越剧《送夫参军十里亭》。因故事来源于现实生活,让众多群众感同身受,深受大家赞赏。她自己也因此在业余文宣队中一举成名。

  从此,乌月琴自学戏剧更加痴迷,为了学好一段唱腔,往往要到民乐剧场反复看一出戏,直到自己完全学会为止。到后来,在农村唱出名气的乌月琴还被邀请到民乐剧场参加演出。乌月琴回忆起来还非常自豪:“那里可是我当初最向往的舞台,当时觉得跟做梦一样。”

  带领队员义务演出500余场

  1996年6月,甬江镇成立了中老年文宣队,退休后的乌月琴依然怀着对艺术的热情,积极参与,并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文宣队队长。在文宣队成立之初,乌月琴也是以唱传统戏剧为主,但如何创新,赋予传统戏剧更多的时代气息,体现老百姓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变化,也是她一直在思考的事。

  一次,她在和街坊邻居聊天的时候,不经意聊到村里有些人因为没钱,没法娶媳妇。她当时就灵光一闪:“何不以此为出发点,自己编写一部现代戏,把大家的想法都放到戏里去。”凭着自己的创作天赋,几天构思后,她的第一部现代剧《还彩礼》就出炉了。让她没想到的是,该剧一上演,就深受观众喜爱,各处都来邀请他们去演出。“说的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用大家都听得懂的现代剧来演绎,通俗易懂。”

  受到如此的鼓舞,乌月琴的创作兴致愈发高涨,20年来,她几乎都是通过与乡亲聊天、看报纸、听新闻,先后编出《开心老太》、《赌毒恨》、《学习法律喜人心》等近百部作品。并带领甬江镇中老年文宣队的队员们,走出江北甬江,在余姚、奉化、鄞州、镇海、北仑、海曙的街道、敬老院、广场等地义务演出了500多场,多次获得市、区级文艺汇演的各种奖项,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田头女秀才”。

  德艺双馨让队员和群众敬佩

  和乌月琴同台演出10多年的花阿姨则说,她不但佩服乌月琴的“歌品”,更佩服她的人品和强烈的责任心。“在文宣队成立之初,由于资金困难,服饰、道具不足,为了保证演出顺利,乌月琴经常自掏腰包,购买道具和服饰,有时甚至自己动手制作,从不把这些难处让大家分担。”花阿姨回忆道。还有一次,甬江镇老年协会和慈城镇老年协会搞联欢,乌月琴在许多节目中担任主角。但不巧的是,在演出之前,乌月琴因老伴去世哭坏了嗓子。为了不影响活动,她依旧带病登台,用她那满怀深情的“沙派”腔再次征服了前来看戏的老人们。

  如今,乌月琴已年近八旬,她说,虽然自己年纪大了,眼睛花了,创作、表演有时会力不从心,但只要她还能动,戏剧创作、表演这条路就会一直走下去。

  日前,这位79岁的老人的辛勤和努力也获得了更多的赞誉,继去年被评为“江北好人”后,现在又入选“浙江好人”的候选名单。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