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焦 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12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寒风中,91个孩子盼望有所幼儿园

本报发起特别行动:在新疆托喀依乡建一所体现宁波大爱的“宁波幼儿园”

  □记者 张明强 赵杰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托喀依乡,地处祖国西部边陲,远在宁波5000公里之外。3岁多的麦盖西·哈依萨爬在门槛上,出神地望着出门上学的哥哥索甫·阿力木。刺骨的寒风冻得他瑟瑟发抖,鼻涕像明胶一样粘在嘴唇上。

  在城里,3岁多已是上幼儿园的年龄,但麦盖西现在只能在家里等待。家里没有火炉,在这冰天雪地的冬日,每一秒钟都是煎熬。麦盖西听哥哥说,幼儿园里不仅能和别的小朋友玩,还很暖和。

  据了解,托喀依乡3岁以上的幼儿有271名,但只有一所幼儿园,规划接收120名小朋友,实际入园已达180人。幼儿园超负荷运转,容纳不下更多的小朋友了。麦盖西的父母和乡里其他90名小朋友的父母一样,只能在焦急中等待。

  91个孩子上不了幼儿园!长期从事公益事业的本报公益大使赵杰,最近通过当地公益志愿者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多方奔走,打算帮他们筹建一所幼儿园。日前,记者和赵杰等一行人踏上了前往托喀依乡的希望之路。

  塞外江南上的一座“小土丘”

  11月2日早上8时,飞机从宁波栎社机场起飞,两小时到达咸阳国际机场。沿着丝绸古道,一路西行,10多个小时后到达阿克苏。

  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白水城”,素有“塞外江南”之美誉,盛产红枣、核桃、葡萄、苹果和甜瓜等,是著名的瓜果之乡。秦汉时期,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的姑墨、温宿两国属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也是龟兹文化和多浪文化的发源地。

  记者一行人顾不上舟车劳顿,又坐了两个小时的车,来到此行目的地———托喀依乡,到达托喀依乡时,已是晚上9点多钟。

  托喀依乡原隶属于阿克苏市,2005年划拨给新成立的阿拉尔市管辖。除西北部外,周围戈壁沙漠环抱,塔里木河横穿乡境。托喀依在维吾尔语里是“小土丘”的意思。单从名字看,便可猜出这是一块贫瘠的土地。

  托喀依乡东南伸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部与中亚三国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临近,西南与巴基斯坦和印度遥望,为名副其实的边陲乡镇。

  初冬的托喀依乡,没有一丝绿色。高低起伏的戈壁滩涂上,稀稀落落的几棵白杨、沙枣也脱去了最后几片树叶。只有胡杨树以他古老的姿态傲立旷野,金黄色的叶子和湛蓝的天空,倒映在细麻绳一样流淌的塔里木河水中,徒增了几分荒凉。

  人们赞扬胡杨是“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是啊,这里的维吾尔族群众就像三千年的胡杨一样,不畏惧任何恶劣自然环境,世代繁衍,生生不息。

  “放养”在戈壁滩上的91个孩子

  虽是初冬,地面温度已达零下5℃。在乡政府外面的街道上,仍能看到一簇簇维吾尔族群众在一起聊天。事后得知,多数农牧民家里没有电视,也没有其他娱乐项目,人们聚集在一起聊天打发时间。

  副乡长王成江说,托喀依乡是维吾尔族乡镇,有6个村队、1个社区,相距最远的两个队之间约有114公里,是一个点多、线长、面广的大乡。户籍人口4851人,有耕地15万亩,草场30多万亩。乡境内大部分为荒漠性草场,植被多为碱蓬、盐穗木、芒苇、罗布麻、香蒲等,不适合种庄稼,宜放羊、牛、骆驼和养蜂。2015年人均收入不足5000元。

  “乡里的农牧民以畜牧为主,各村居住分散,一件事情通知一遍要15天左右,居民就医上学很不方便。近年来,托喀依乡通过改良土壤、提高村民的农业技术管理水平、鼓励村民多元化创业增收的方式,提高收入。”王成江说。

  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则在周围打闹。很多小朋友因不能上学,只能留在家里玩。“冬闲季节,家长可以看管孩子,到农忙时,许多人家都把孩子‘放养’。有时候会发生意外,但农活要赶场,根本无暇顾及孩子。”来自四队的古丽娜尔告诉记者,她5岁的女儿已经上乡幼儿园了,但3岁的儿子只能留在家里。

  晚上6时,在乡政府对面约300米处的中心学校,学生已经放学,校园里干净整洁,住着几名守校教师。

  “学校教室以前都是危房,没有食堂,师生们在宿舍里做饭,操场上人一跑就沙土飞扬,校园用铁丝网拦住替代围墙。3年前,学校新建了教室,操场实现了硬质化,还新添置了教学实验器材和教学用品。”教师阿依古丽·托合提告诉记者。

  “托喀依乡中心学校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现有386名学生,35名教师。2013年,阿拉尔南口建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以个人名义捐赠160多万元,修建了当地第一所维汉双语幼儿园,规划接收120名幼儿入园学习。”学校党委书记何清芸说,“但全乡6岁以下的孩子有516人(3岁以下的245人),目前幼儿园已超额接收了60名孩子,入园幼儿达到180人,仍有91名3岁以上的孩子没法入园,而且入园孩子人数每年还在增加,迫切需要再建新教舍来接收他们。”

  久久无法落地的心愿

  从乡政府出发,行车一个多小时,到了与乡政府隔河相望的二队。“你好啊,王副乡长!”看到王成江,村里的几名维吾尔族农牧民纷纷上前和他握手。二队村支部书记阿里木·萨依木告诉记者,王成江每月都会到二队来两三次,了解留守儿童状况和村民需求。 

  村民们居住的土坯房零散地布开,家家户户没有院墙,地面上全是浮沙,屋前屋后搭满了架子。就像戈壁滩上的胡杨,在凛凛寒风中突兀地立着。

  在一户牧民家里,主人吐尔逊·托合提招呼客人们赶紧坐到土炕上(用来睡觉的地方,可以烧牛羊粪取暖),他的妻子热情地端出核桃、苹果招待我们。“家里3个孩子,只有老大在念书,两个小的婆婆在照看。家里困难,夏天草木好的时候,70多岁的婆婆要去野外挖甘草和野麻(均为当地野生经济植物)换钱补贴家用,小孩子就由他们自己去玩。有一次俩人玩耍时,弟弟不小心用锄头打破了哥哥的头,流了很多血,等大人晚上回来时,孩子已经昏迷过去了。”吐尔逊·托合提的妻子一边说,一边擦眼泪。

  房间一角是简易灶台,吐尔逊·托合提的母亲忙着烧柴火为客人们煮奶茶,两个孩子把手伸在烧的正旺的灶火口暖手。这里早晚温差超过15℃,小孩子穿着单薄的衣服冻得瑟瑟发抖。除了土炕,多数农牧民家里没有取暖设施。“幼儿园有暖气,要是孩子能入园,会比家里暖和很多。”吐尔逊·托合提说。

  离开托合提家的时候,天色已晚。王成江对记者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启蒙教育阶段是人生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该乡没有一家工业企业,税收为零,乡政府支出全靠上级财政拨款,实在没有能力再建一所幼儿园。

  建一所幼儿园,是托喀依乡眼下最为重要的事。但是,无力承担建校费用,使得这成为久久无法落地的愿望。

  当地公益志愿者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为甘肃省清水县捐建“宁波小学”的新闻,了解到宁波是一个爱心城市,他抱着希望多方打听,终于联系到了赵杰。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