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中的莫爱凤 |
八月酷暑,烈日炎炎。在大家都习惯性地躲在荫凉处时,有这么一群人却时刻迎着高温接受着烈日的“烤”验。8月17日上午,记者在鄞州区120急救站采访时了解到,8月以来,随着气温的攀升,各种120急救任务也“水涨船高”,该站辖下的一个急救点每天的转送量就达到16次。 早上8点不到,急救女医生莫爱凤已在救护车车厢里埋头忙碌,从随身必带的急救箱,到心电监护仪、心电图机、便携式呼吸机、氧气瓶、除颤仪……她仔细清点着急救药品及耗材,逐一开机调试着车载医疗设备。她告诉记者,只有检查过医疗舱的物资设备,确保万无一失,她才能安心地接班上岗。 一名急救医生、一名驾驶员、一名担架员,这是一个急救小组的“标配”。一工作就是24小时,基本没有休息的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运转下,莫爱凤已经坚守了整整7年。在出车前的间隙,她拿起一份统计单介绍说:“这段时间,车祸、外伤、中暑等呼救较为频繁,以出车量最多的24小时计算,其中车祸急救占了一半。” 第一趟任务 急救医生、担架员、驾驶员 条件反射般一路狂奔 “四明中路和锦寓路路口有人晕倒了!”8点47分,值班室里的对讲机骤然响起。这是莫爱凤当天接到的第一趟任务,大家已默契十足,几乎没有交流,她和担架员、驾驶员如条件反射似地起身,上车向呼救地点飞驰而去。不到5分钟,救护车抵达报警地点。当时,62岁的王阿姨坐在地上,双眼紧闭、面色苍白,额头、脸颊上满是汗水。 莫爱凤赶紧上前查看老人的情况,一边询问:“您现在感觉怎么样,能听到我说话吗?”王阿姨双目紧闭,一旁的老伴满脸着急地说:“刚才我们老两口去买菜,她突然说自己头晕,房子都在打转,话还没说完就一头栽了下去。”王阿姨随后被抬上了救护车,量血压、测血糖、吸氧、建立静脉通路。 “末梢血糖只有2.4mmol/L,应该是低血糖。”莫爱凤果断为王阿姨推注了一支葡萄糖注射液,抬上救护车后,送至医院接受治疗。看到患者顺利进入抢救室,莫爱凤长长地舒了口气。 第二趟任务 来不及喝上一口水 众人直奔下一个现场 随后,救护车返回站点,莫爱凤正在洗手消毒时,又接到调度中心指令:“下应街道一工地上,有一位工人晕倒需要急救。”来不及喝上一口水,莫爱凤又和同事直奔下一个现场。15分钟后,救护车赶到了事发工地,经检查,患者中暑,莫爱凤为他采取了降温、吸氧、补液等措施后,将其送往医院。 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各种意外事故频发。莫爱凤说,忙的时候,急救车还在回站点的路上,就会接到新的急救任务,“就跟消防员‘救火’一样,一点时间都耽搁不得。”在莫爱凤的办公室里,记者发现了有个柜子,专门存放着饼干、方便面、罐头……实在没空吃或错过饭点时,这些都能派上用场。 第N趟任务 短短数小时出车7次 衣服被汗水湿透又被高温烘干 在白班的短短数小时里,莫爱凤已出车7次,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了又被高温烘干。根据她的经验,夜班也不会消停,“天气热了,大家都出来吃夜宵,各种意外频发,比如醉酒的病人就多了很多。”这些,才是莫爱凤的“夜生活”。莫爱凤说,相对而言,夜班还算是个不错的“选择”,“晚上多少会凉快一点,白天实在太热了。” 在此,急救部门提醒广大市民,高温天应尽量减少外出,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并注意控制情绪的波动。夏天的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辛辣,可适当吃一些稀粥、绿豆汤等。同时,不宜长期待在空调房内,应在早晚注意室内通风,提高身体的调节适应能力,如有需要,第一时间拨打“120”求救求助。 记者 马涛 通讯员 王明敏 文/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