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次展出作品中的画作。 |
编者按 用生命对抗病魔,用热情呼唤新生。明天,在宁波博物馆,将有一个特殊的展览开展。作品很特殊——画作几乎无规则、无拘束,不讲求绘画技巧;作者很特殊——他们是一群精神障碍患者。以精神障碍患者的作品为主题的展览,在全国范围也不多见。这次展出的110余件作品来自宁波市精神病院50多位精神障碍患者的创作,而唤醒这些“梵高”巨大的绘画热情的,是宁波原生艺术文化创意公益志愿者团队。从前年开始,这些可爱的志愿者,以艺术的方式,重新照亮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世界,同时让更多的人来重新认识身边的精神障碍患者,消除社会对精神障碍人群的种种误解,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让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世界更有寄托,融入社会更有尊严。 本报记者 张昊 通讯员 褚楚 “不教而教”:引导自由表达内心世界 原生艺术、精神障碍——这两个词,社会大众是不熟悉的。 “第一次来到宁波市精神病院时,我碰到的第一个患者是独语者,正对着窗户大声地诉说着,我有点忐忑、不安,无从下手。”志愿者金皓昨天对记者回忆说。2015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关爱心灵、添翼筑梦”原生艺术文化创意公益志愿者团队加入宁波市精神康复者潜能开发项目,试图通过原生艺术康复疗法,听到他们沉默背后的声音。 原生艺术,是未受专业艺术经验影响的人依照自己的艺术天赋自发创作的艺术。它源于自发的冲动,受到幻想,甚至精神错乱的驱使,呼唤着人性的本源和最自然、最个性的表达。创作者有的患有自闭症、智力发育障碍,有的患有癫痫、双向情感障碍或精神分裂症,有的已康复,他们是原生艺术最主要的创作人群。 “当时我看到有一些精神障碍患者拿着铅笔在很小的纸张上涂抹,很拘谨的样子。他们已经背负着我们难以想象的重荷,为什么在画纸上还这么束缚?”金皓决心改变这一状况。 她在地上铺开了毯子一样大的画纸,摆上了眼花缭乱的颜料,鼓励精神障碍患者放手涂画,让他们体会痛快淋漓地挥洒的感觉;她握住患者的手,和他一起感知墨水在宣纸上晕染的触感;她找来世界名画和同样是精神障碍患者创作的原生艺术品,向他们展示造型和色彩的各种可能性。 金皓告诉记者:“第二次前往市精神病院时,我叫上了会画画的朋友屠红和读艺术院校的孩子们。虽然还是没有对话,但看着默默作画的我们,他们慢慢地靠近了,怯怯地拿起了画笔。第三次,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杨琳老师带着学生加入了,他们终于给了我们微笑。” 在她的带动下,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纷纷成为文化志愿者。金皓工作所在的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同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生,还有更多的专家学者、画家、社工都加入进来,他们每周四下午定期到医院给患者进行现场指导。 原生艺术志愿者们抛弃了传统的、为正常人设计的教学方法,不涉及绘画基本手法、风格塑造等方面的知识,转而为患者提供空白的画纸和充足的画具,让他们在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绘画技法、知识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绘画。 金皓把他们的艺术教学理念浓缩成“不教而教”四个字:“我们只是为他们准备必要的空间和画笔、颜料,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由表达内心世界。” 2000多幅画作:对世界报以热烈和向往 昔日的千疮百孔,在细心安抚中缓缓愈合,而如今的甜美丰盈,从内心深处悄然绽放。在志愿者的启发之下,2000多幅画作诞生了。 “我今年72岁,住院十来年。我是从两年前开始画画的。”一位名叫月丽的老人自述说,“开始的时候老是担心画得像不像,好不好,后来金老师教我,心里想什么就画什么,画画就是画自己想的东西。我试了她的方法以后觉得很开心,画画让我很开心。高兴了我就画蓝天和花朵,不太高兴的时候我就画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的绘画训练,在色彩、笔触、构思、构图上显得更纯粹、更让人不可思议。展览中有一幅画叫《苹果》,只有密密麻麻呈不规则分布的短粗线条,色彩却很和谐地呈现朱红色调。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它的作者只画线条,每幅都密密麻麻、毫无规则,而他会给每幅作品都取上一个名字:“苹果”“菠萝”“蝴蝶”……还有一幅画,简简单单的一只小鸡,地上两颗石头。连专家也惊叹,他是如何画出这么一只极简主义的鸡,是从没受过训练的随意,还是内心的童真? 有的画是临摹出来的,原画本是一幅山水作,成品却是人物图。而更多的作品是他们自己无参照全凭想象的原创,有坐定提笔,刷刷两下便画成的,有上课时聚精会神,下了课还在想自己未完成的画的。 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斌赞叹说:“每次看到他们的作品,内心都充满难以名状的激动和惊奇!这些流淌着的艳丽色彩是他们丰富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他们在用丰沛的情感向这个不能理解他们的世界诉说苦闷、愿望和希冀。在这些灵动、丰富、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前,你很难想象这些创作者是常人眼中的精神异常者,很难想象他们在经历了人生的混沌和磨难后仍然对世界报以热烈和向往。” 西班牙艺术家:“他们是我的老师” “我有一匹马/黑色的马蹄/黄色的尾巴/还有一口大白牙/它的眼睛很明亮/它的腿很修长/如果有人进攻/我可以骑它去战斗/没有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说悄悄话/只是现在/我的马儿/它去了哪儿?” 这是一位叫友夫的患者写的题诗。“青草与花朵/世界缓缓重启”。如今,在文化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终于用奔放的笔墨找回了自己的马儿,奔跑在无边无际的画布上。 他们的作品,还吸引了西班牙著名艺术家卡洛斯·莫瑞·沃兰迪斯。深谙艺术能塑造精神世界的他,成为一名国际志愿者。2016年,他第一次来到宁波市精神病院。“这次经历使我再次回到那段专心绘画、轻松而平和的日子。生活中有太多的紧张和压力可能会引发心理崩溃,我曾经也经历过,而绘画和音乐都是柔和的艺术,可以帮助大家释放这些紧张和压力。”看到精神障碍患者的作品,他非常惊讶,赞叹说“他们是我的老师”。 金皓同样认为:“虽然他们没有任何艺术经验,创作未达到自觉的阶段,但是他们潜意识创作出的艺术作品表达出来的自由与纯真,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相关知识,那不是抽象概念组成的意义,而是一种融入心灵的深刻感悟。他们教给我纯粹与本真。” 明天,“看见你的声音——精神障碍患者原生艺术作品展”将在宁波博物馆展出。宁波博物馆馆长王力军说:“我很期待我们的观众在看过展览、看过原生艺术作品之后,不仅仅是感叹这些特殊的艺术家独特的视野和超凡的想象,不仅仅对这些付出辛勤汗水与智慧的志愿者们感到由衷钦佩,还需要大家能够再往前走一步,去试着了解更多精神障碍疾病的知识,参与相关志愿活动,从而给予精神障碍患者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有尊严地回归社会。”市精神病院院长陈亚萍说,“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追求目标,这让我们殊途同归。有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在这快乐而有意义的回归之路上,精神障碍患者的旅途将不再孤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