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三宾1644年跋蓝瑛《石勒问道图》墨迹(卢小东供图) |
【谢三宾(1593-1672),字象三,鄞县人,明代时曾官嘉定知县、监察御史、太仆寺少卿。明亡之际他早非现职官员,但仍在浙东的降清与抗清问题上成为焦点。三宾是位政治人物,本文仅从他画家的身份展开】 宁波月湖周边,历代多名园。明崇祯八年卸官的谢三宾,就住月湖旁边的谢家巷,他的住宅叫“天赐园”,内藏大量图书及历代书画。他的活动地点还在杭州西湖滨的别业“燕子庄”,及宁波延庆寺内的“寄园”。无论到哪,谢三宾总是书籍及文房四宝相随。他的后半辈子,大多徜徉于瀚墨书香之际。估计每年用毛笔的数量大,三宾写有绝句《惜笔》:“临书倣画送光阴,一寸秋毫一寸金。偃卧笔床还着帽,为防造次损锋针。” 他无意成画家,名字却被载入画史。 明朝的宁波画家辈出。既有宫廷画家吕纪、王谔,又有金湜、李辰等一群以士大夫为主体的文人画家队伍。至明末清初,寄情绘事的士绅阶层呈繁盛趋势,谢三宾即是其中一位。 历史上的一些画家,画史上有记载,作品散佚无存,谢三宾可归于此类。他的名字列于《明画录》。《明画录》成书于清初,山阴徐沁著,全书八卷,为明代870余名画家一一列传,2009年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书中记载:“谢三宾,字象三,号塞翁,鄞人,登进士,历官太仆卿。工山水,每与董元宰、李长蘅、程孟阳究论八法,故落笔迥异恒境,然颇自靳惜,不肯多作。”这则记录是说谢三宾善画山水,常与董其昌等艺术家交流画理,落笔超尘脱俗,然而他很看重自己的画,所作不多。由此看,谢三宾之作属典型的文人画,不求工整,却强调神韵、追求意境,以笔墨情趣,融合题跋,达到抒发胸襟之目的。他的“不肯多作”,也可理解为他的作画,不过茶余饭后之事。 某个秋天傍晚,谢三宾在居所。一阵凉雨之后,清风徐来,炎热不再,已有一把年纪的三宾兴致颇高,与仆人谈笑,铺纸挥毫,临窗吟诗作画(诗前有小序): 小窗无事,笔砚为缘。既赋小诗,旋图小景。侍人在侧,亦复欣然。谈笑品题,足以忘老。古人有言:晤言一室,放浪形骸。苟可适情,亦何必集梓泽之名贤,穷山阴之胜事哉! 冻雨初来解暑围,碧纱窗纳晚风微。先生雅有濡毫兴,侍儿旋添砚水肥。 坐卧惟应书史随,笑谈只有侍人知。品题秋色惟黄菊,笔底先教放几枝。 谢三宾的居家日常如在眼前。仅有侍人与他谈笑,却足可忘老,可见他内心安宁。小序引用《兰亭序》“或取之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之意,来表达他居于一隅、优游洒脱的生活姿态。诗中写明:为品题秋色,他画了几枝菊花。 此诗载谢三宾所著《一笑堂诗集》,诗集分四卷,收录他不同时期所作诗近千余首,清康熙十六年刻本。谢三宾的画不见流传,但与他作画相关的情景,不经意中被他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此得以佐证他的善画,及弄清楚他追求什么样的画风。类似诗作有30余首。 他画菊、荷、松,也画兰,在《题画兰》写下“谁把轻毫写国香,笔端雾雨尚瀼瀼”,笔墨淋漓之气仿佛跃上纸来。某次画松之后,他题诗道:“独立苍崖万丈孤,岭云山月是吾徒。不同草木随风靡,要学人间大丈夫。”画面感强,又清晰地表达出自我追求。 石头,常入谢三宾之画。《题画石》有云:“海石奇观纪四灵,拏云攫雨柱青冥。老人无事闲追想,笔底犹能役五丁。济南有四灵石,奇伟甚。”从诗后自注知四灵石在济南,雄伟奇特。他应是崇祯五年监军山东时观摩过四灵石,晚年回忆写就,笔力仍健,自信满满,似又回到当年平叛战场。 他得意自己画的石头,常写石送人,以诗《题画石遗应仲鹄》为证。 谢三宾于画格上追求甚高,自言“老树云岩烟雾生,枯毫淡墨寄高情。世人但爱凡花鸟,到处争传边吕名”。言下之意,当朝名画家边景昭、吕纪的花鸟画,形象逼真、设色鲜艳,得许多人喜爱,他的“枯毫淡墨”只给会心者欣赏了。 另一首《题画石》更见标榜自己对画意的追求:“点墨淋漓用意存,一株丑石如云屯。从来不画凡花草,恐辱君家顾盻恩。”显然这幅奇石图是赠送朋友的,一块如乌云般的怪石,固然拙丑,却散发着他营造的质朴宁静之美;这份用心,这份境界,他认为对得起朋友对他作品的顾盼欣赏。 由诗中透露出的信息,谢三宾的审美疑受“元四家”中黄公望、倪瓒的影响;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则是谢三宾作画的理论依据。谢三宾把边景昭、吕纪等院体之作视为“凡花草”,与“南北宗论”中崇南抑北的观点如出一辙。 《明画录》提到的与谢三宾交往的三位画家,董其昌最出名,另两位明末时也名扬海内。三宾天启年间知县嘉定,始与他们相交好。董其昌《容台集》收录有七律《寿谢使君象三》。李长蘅、程孟阳则属“嘉定四先生”中的两位,三宾花费数年为他们刻《嘉定四先生集》,交情匪浅。 关于山水画,谢三宾主要记录在《题画十二首》。选录三首来一识他的山水面貌。 其一: 多少人家隔世间,秋深红叶满空山。仙源有路无人到,惟与闲云自往还。 其二:春深桑拓村村绿,雨足农夫处处闲。沽酒未来茅店远,推蓬闲看米家山。 其三:烟雨微茫泛小舟,桑林静处听鸣鸠。江南四月横塘路,密树丛篁翠欲流。 如果说谢三宾的菊石等小品以水墨为主,其山水则设色,“红叶满空山”“丛篁翠欲流”均呈现季节的色彩。从他诗句中可感受到画面疏简,清新,情景交融,呈现的是故乡景致的秀润,而非峰峦叠嶂的肃穆之境。崇祯甲申谢三宾跋《蓝田叔仿大痴富春山图》中,提到写生对画家的重要性:“黄子久生富春而流寓虞山,故其矾头皴法皆似海虞诸山。古人以造化自然山水为粉本……非若后代画家规规于古人形似也。”三宾既以“工山水”出名,肯定于构图、用笔上下过苦功。既师法古人,又看重写生,他的艺术追求看来已到了一个非常的维度。 无论花鸟还是山水,三宾的画风当一以贯之:均以写意的笔墨阐释他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精神的表达。明、清是文人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被后人视为中国绘画的高峰。谢三宾跻身其中,身体力行。虽然不肯多作,然而受其才学的支撑,使他的画作性灵回荡,不同凡响,遂载入史册。 历史沧桑,多种原因使一些古代画家仅存名字,最著名的例子为唐朝王维,无画流传,却被公认为中国文人画的开创者。阅读《明画录》,所录宁波画家多人,除谢三宾,尚有杨大临、钱廷焕、戴浩、傅子英等,遗憾的是他们中大部分人的画作同样流佚。在此情况下,解读谢三宾留下的绘画相关诗作,对于了解宁波古代美术史,及谢三宾生平,当有所裨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