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岱衢族大黄鱼科技特派团队。(受访者供图) |
张凯凯 王虎羽 大黄鱼是一种高值美味、群众十分喜爱的海产鱼类,是我国传统四大海洋经济鱼类之一,有着“海水国鱼”的美名,但由于滥捕等多种因素,至20世纪70年代末,浙江的大黄鱼资源已基本枯竭,成了餐桌上的奢侈品。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提升,养殖技术、病害应对举措日渐成熟,大黄鱼再一次以亲民的价格回归到了市民的餐桌上。而这种改变,与宁波的一群“渔博士”息息相关。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岱衢族大黄鱼科技特派团队由吴雄飞、沈伟良、王雪磊、黄琳、施祥元组成。十二年磨一剑,科技特派团队成员坚持刻苦钻研业务,把岱衢族大黄鱼良种选育与繁育、养殖产品品质改良与质量安全管理、配合饲料应用、养殖病害检测与防控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渔业生产实际,用科技为宁波市水产养殖健康持续发展不断赋能。 想要让岱衢族大黄鱼以亲民的价格重回市民餐桌,采捕、保活、驯化等各个环节的重重门槛摆在科技特派团队面前。 2007年开始,该科技特派团队以从岱衢洋采捕的野生大黄鱼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体形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先后突破岱衢族野生大黄鱼采捕、保活、驯化与繁育、种质鉴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性状数字化测定与评估、雌核发育系培育等多项关键技术。岱衢族野生大黄鱼经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大黄鱼“甬岱1号”新品种。 这项跨越十余年的研究成果不可谓不丰硕。 联合选育的大黄鱼“甬岱1号”新品种,具有体形匀称细长优美、生长速度快、产品市场售价高等特点。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大黄鱼相比,21月龄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6.36%;与普通养殖大黄鱼相比,体高/体长、全长/尾柄长、尾柄长/尾柄高等体型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市场销售价格高20%以上。同时,明显提高的存活率、优品率让大黄鱼“甬岱1号”倍受消费者和养殖户青睐,如今已成为我国高品质大黄鱼养殖的首选品种。 “虽然宁波在大黄鱼养殖量上不到全国的1%,但一些高品质大黄鱼养殖的关键技术在我们手里。”科技特派团队成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副院长吴雄飞对团队的科研实力倍感自豪。 创新驱动下,团队的科研成果如玉珠落盘般逐一落地,科技特派员们与企业、养殖户的关系日趋紧密。几年时间,该科技特派团队在全省范围内设立了11个监测点,以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成功实现了大黄鱼养殖环境数据的在线实时采集与分析,让万千养殖户吃下了“定心丸”——一项病害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确诊,选药准确率超过了90%。 在科技的庇护下,这一系统已为宁波减少了病害损失近4亿元,新增养殖效益超7亿元,有效推动了水产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背靠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宁波综合试验站,该科技特派团队充分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为企业解决各类共性、个性的难点问题。 看得见的丰硕成果背后,是科技特派员们在幕后日复一日的钻研与守候。每年2月上旬,是大黄鱼催产育苗的关键期,即便此时已临近春节前后,这群“渔博士”依然不会停下科研脚步,而专心当起“鱼保姆”,为种鱼增加营养,做好待产服务。 “在团队中,很多人的春节甚至是在基地值班中度过的,但看到几天后水中浮现的一粒粒白色鱼卵,想着有朝一日它们变成大黄鱼活蹦乱跳的样子,就会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吴雄飞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