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见证文明脚步·慈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1月1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了近二十年慈善工作的陈海英:

捐赠主体越来越平民化 参与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慈善一日捐活动现场。通讯员供图

    见证人:

    宁波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陈海英

    见证感言:

    “宁波一直是个崇德向善的爱心城市,在宁波做慈善工作无疑是幸福的。这几年来,我亲眼见证着不计其数的新老宁波人着力维护这座城市爱心慈善的传统,也见证着变化和革新。捐赠主体越来越平民化,参与方式越来越多样,线上慈善正在兴起。新老宁波人正用凡人善举不断淬炼着这座文明城市的高贵品格。”

    数据

    据介绍,截至去年12月,全市两级慈善总会共募集善款54.98亿元,救助支出42.24亿元,使338.3万名困难群众得到了帮助。

    2016年市慈善总会支出救助资金3018.3万元,受助群众12700余人次,累计支出救助款46338.5万元,受助22.9万人次。全市救助支出4.27亿元,受助群众42万余人次,累计救助支出42.24亿元,受助338.3万人次。

    创新

    慈善募集方面,大型慈善活动和日常小额捐赠并重,已经成为“善举”在宁波接力的良性机制。在募集方法上,市慈善总会积极探索“互联网+慈善项目”的新形式,进一步完善网站、网上银行、微信、支付宝等新型网络募集渠道。义工服务方面, 截至2016年底,全市慈善义工已有近6万人,义工服务时间累计近11万小时。广大义工用爱心照亮前方的路,用爱浇灌“慈善之花”,充分发挥救助服务作用。

    宁波两级慈善机构也积累了许多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起步于慈溪的企业冠名基金,有宁波特色的慈善一日捐,独创的千村慈善帮扶基金,以及慈惠童心、慈爱复聪、彩虹助学等许多救助品牌。

    近11万人次参加市本级“慈善一日捐活动”

    慈善捐赠主体平民化,参与度越来越高

    “这几年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见证了宁波捐赠主体的变化。”陈海英不假思索地说,过去,捐赠主体以企业、企业家为主,近年来,宁波的捐赠主体越来越平民化,慈善的参与面越来越广。人们的观念也在革新,从过去的“有钱人才有闲钱做慈善”到现在的“随手帮一把,慈善融入我们的生活”。

    陈海英说,今年市本级“慈善一日捐”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社会各界参与度高、捐款积极。据统计,市慈善总会(不包含分会)共收到10.9万人次的个人捐款,捐款额达600多万元。

    在宁波,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效仿做好事不留真实姓名的“顺其自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隐善”人群,这也是宁波这座爱心城市的独特风景。目前这一群体人数已经超过3000人,捐赠总额已经超过了3500万元。援助失明者和白内障患者的,就写“任(迎)光明”;帮助贫困学生解决读书困难的,就写“朱(助)学”;营救生命垂危又拿不出医疗费用的,就写“朱艺(助医)”……

    陈海英笑着说,宁波普通市民的慈善参与度高涨,形成了一批“月月捐”“经常捐”群体,彰显了“平民慈善”“草根慈善”的精神。

    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

    慈善参与形式越来越多样

    过去,很多人认为慈善,主要是捐钱。陈海英说,这几年,能明显感受到,市民参与慈善活动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通俗地说,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捐赠闲置物品、做慈善义工、到慈善商店买东西、定期上门给老人修剪脚指甲,普通人的日常点滴中都渗透着慈善元素,践行着凡人善举。

    去年7月,宁波首家慈善商店在海曙区周江岸路31号开业,70平方米的室内,摆放着上千件待售商品。这家商店由市慈善总会、市福彩协会、海曙区慈善总会共同主办,货架上的商品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筹集的善款主要用来帮扶困境儿童,岗位主要提供给残障人士。

    家住灵桥旁的老夫妇颤巍巍地推着小推车,送来了18包挂面;杭州的母女,特地送来40个兔子玩偶,然后吃了个盒饭就回去了;“老蔡”送来的大批白萝卜让商店“爆仓”;纸尿裤叠得像小山一样高;很多顾客从东钱湖等地辗转几趟公交车过来……

    国内一些大中城市也有过慈善商店,可大多叫好不叫座,不少在开业的风光后便匆匆收摊。宁波慈善商店运营了一年多,已经步上正轨,到今年10月,商店营业额达到47.6万元,成功运营的背后,是无数市民的支撑。商店共接收社会各界的捐赠物品201批次,涉及服饰、鞋帽、箱包、文具等种类,除留作商店销售外,其余都赠送给了有关福利院、养老院、助残机构和困难群众等。所得款项也如最初计划的一样,用以帮助困境儿童。

    “宁波慈善总会和宁波晚报社共同发起了丫丫修脚项目,这是专门为老年人修脚趾甲提供专业服务的平台。48名市民为了做义工,不怕脏累,特地抽出时间学习修脚技能。今年的第三届宁波星宝家庭趣味运动会上,参与人数从第一届的100多人扩大到今年的500多人,爱心企业和团队增加到了24家,报名的志愿者如潮水一般。”陈海英说,宁波人奉献爱心的形式日趋多样化,除了直接捐钱捐物外,大家还纷纷用义工服务、技能特长、购物等途径来做慈善。

    指间慈善成风尚

    宁波线上慈善 风生水起

    “‘互联网+公益’的方式非常受市民欢迎,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流行的公益模式。”陈海英介绍,线上公益能够有效弥补线下帮扶信息对接不精准、需求了解不到位、传播效力不够大的遗憾,快速达到募集的目标金额。

    15岁男孩朱福伟5岁随父亲从丽水老家来宁波,母亲早已离家出走,他只能和父亲、奶奶相依为命。今年6月14日,他的父亲在事故中不幸去世,留下了他和72岁的奶奶。《宁波晚报》报道了他们的困境后,市慈善总会在线上为福伟成立了救助项目。福伟的困境被广大网友了解后,一个下午时间,947人次在网上捐款,捐款总额超过10万元,福伟到成年的生活都有了保障。朱福伟激动地说:“你们让我在黑暗中看到了光。” 为了帮助更多和福伟一样的流动儿童,宁波市慈善总会和宁波晚报联合发起了流动儿童关爱基金。

    陈海英说,借助互联网手段,慈善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也越来越高。今年9月,新版宁波慈善网启动,以后市民的每一笔捐赠,每救助过的一个人都将被记录。

    新版宁波慈善网从项目发布、项目筹款、项目执行、执行反馈、项目新闻、项目收支明细等多个角度进行全过程的动态反馈,让捐赠人了解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每个市民都可以有自己的专属慈善档案,可以随时查看捐赠动态,捐赠资金使用情况。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高鹏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