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在小学期间辍学三年的学生,升上初中后,在班主任无微不至的关心关爱下,融入集体、顺利毕业,最后考上普高。这其中的意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 1000多个日日夜夜,让我们看看这位“教育逆行者”如何践行“爱生如子”的师德师风。 她的故事 3年没有校园生活的孩子 连任班主任第30个年头,班上来了一个“特殊的普通学生”——小E同学。 说“特殊”,因为孩子在小学阶段辍学,3年没有校园生活了,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具有特殊性。说“普通”,是因为在具体培养的时候,作为老师不能区别对待,要在一视同仁的集体生活中让孩子学会融入、自我成长。 接到任务的当下,压力一下子来了,因为接下来的三年,既被高度关注,又如履薄冰。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华丽的辞藻,面对小E的到来,我只是轻轻的一句:那就放到我班里吧。 果然,孩子刚进校那会儿,面对陌生的环境满脸写着“忐忑不安”,看人的目光也像小鹿一样胆怯、没自信。因为文化基础甚差,尤其是数学和英语,跟不上正常课堂教学,这让脆弱敏感的孩子很有挫败感,一度有放弃的念头。 怎么样让孩子快速适应,让家长认可学校的做法,成了摆在我面前最大的挑战。 我的探究 学业跟不上?“一对多”精细化帮扶 有的人会把解决问题的焦点放在家长身上,而我觉得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应将关注点聚焦到孩子身上。所以我确立了“迂回收服”的策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孩子、优育孩子,从而争取家长的理解,更好地与老师配合。 在当时校长的带领下,开学前我和老师们一起参与制定了补课计划、心理辅导安排,并以“点对点”的细致方式完善落实相关细节。 从补课的具体时间、地点,每位补课教师的名字及联系方式,到心理辅导如何“无痕介入”、孩子正式上学后与老师们的对接等,我都一一进行了研究落实。 为了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和学业进展情况,老师之间建立了微信群,对小E进行“一对多”精细化帮扶,随时交流信息,互通情况。在补习的开始几天,隔日就联系家长进行电话回访,了解其想法以及孩子的状态。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及时做调整,商量对策。 因为自己是英语老师,开学后我面向所有学困生推出“零起点帮扶工程”,其中也包括了小E,为孩子补上小学的拖欠课程。当然,这是一项说起来轻松,但实际上非常细碎、操劳的功夫活,但自己一坚持就是三年。 排斥表达?每天“谈心”打开话匣子 相处一阵子下来,我发现小E的内心其实和同龄人没什么两样,知道努力、求认可,同时也会有青春期烦恼以及考试焦虑症等。这个初步评估,给我注入一记“强心剂”,心里更有底了。 出操、上课、就餐、进出校门、上下楼梯、同学互动……我观察和分析孩子每一个有效信息,留意观察眼神、表情、坐姿、走相、音色、服饰等情绪要素。 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每天至少一次找小E“谈心”,问健康、问冷暖、问心情、问困难、问收获。我还会问孩子在学校里和同学、老师的相处关系,问学科对接、食堂饮食、家庭作息,在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交流后,小E从有些抵触、排斥表达,到渐渐打开了话匣子。 后来,小E变得乐于交流,甚至变成了一种依赖,如果哪一天我没有去找她,她也会小跑到办公室主动找我聊天。 轻言放弃?陪在孩子身边加油鼓劲 学校虽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但同时也是提高综合素质、磨炼心智的地方。因担心小学阶段长期的负面积累而笼罩的阴影和障碍,我很关注小E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入学军训,我根据孩子家人的语言描述,知道小E身子羸弱,估计很难坚持下去,孩子可能会通过“请假”来逃避、放弃。为此,我不断肯定、勉励小E,要战胜自己、相信自己,并在太阳底下与小E一起站立同样的时间,以示“我会与她在一起”。 军训结束了,在我的鼓励下,孩子居然写出了长达1500字的感受,并被匿名评选的老师推荐为最佳《军训感受》。孩子还在我的推介下,成功地被全班同学高票推荐为“军训标兵”之一。孩子哭了,她妈妈在电话筒那边也哭了,直感叹:“从来也没有过的感觉!” 在校期间,我还极力在她与其他老师之间“撺掇拉结”,在她与同学的团体活动中“伺机安排”,努力做到刻意又随意。甚至在食堂,我和其他师生还常常主动凑过去陪着她吃饭。 当孩子有一天大方地与其他老师打招呼、与同学能相伴和追逐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当孩子第一次站在全班师生面前获肯定时,喜极而泣,我也感同身受,为小E感到高兴。 三年多样化的表扬与激励机制,一个阳光、自信、健康的孩子出来了。中考前几天,小E出现了考前焦虑,我们主动联系孩子进行学业辅导、心理开导。辅导结束后,小E嫣然一笑,深深地鞠了一躬:谢谢老师! 中考成绩下来了,孩子被一所普高录取了。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个傍晚,孩子和妈妈一起登门拜访,表示感谢。看着学生和家长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我觉得自己的付出真值得。对于小E和其他一届一届的毕业生们,我唯有衷心祝愿他们“不断成长,成就精彩人生”! 班主任说 作为老师,总是希望能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多扶一把,用关爱弥补他们身上可能存在的“教育缺位”。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用师德去感化学生,这是破解难题的最强大利器。 我曾经为小E同学独立设置了我的“工作笔记”,一是为了反思,二是为了我对自己的激励。这本“专人笔记”长达2万余字,既像是教育日志,又像是心理日志,关乎孩子的所有细节、点滴变化、阶段进步,里面也有我的预设思考、行动效果、反思质疑,几乎一应俱全,接近了“叙述研究”的境界。 尽管一个人的智慧、策略、能力,是有限的,但我还是会尽所能,不放弃每个孩子,让师德成为教育最美丽的风景。愿孩子今后的路越走越宽广,把过去的阴霾丢在来时的路上,把阳光撒在前进的路上。 鄞州区宋诏桥中学 周慧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