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时要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真正体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进而实现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近两年,宁波多所中小学学校的教师们在“学科德育”方面做了很多探索,运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互动等教学策略,把德育与传授文化知识、发展能力结合起来,做有深度、有温度的教育。今起,本报《明州教育》栏目特选取部分学科德育典型案例刊登,供老师参考借鉴,以飨众师者。 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是一条很好的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为例,谈一点体会,与大家共享。 赵广秀 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 一、创设真实的亲近的劳动教育学习情景 在本课教学中,我事先征得了几位家长的同意,让他们提供了本人在实际工作中真实的情景照片,并配上一段工作体会——录音或文字。 当我将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家长“工作照”展示给同学们的时候,他们都静静地看着,听着。他们中有很多没有见过父母工作时的情景,有的同学明显被感动了。家长们的工作环境虽有不同,但他们都是笑着,没有感觉到脏或者感觉到累,洋溢着阳光的笑脸诠释着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家庭的责任。同学们被深深感染了。 评析:“生活即教育”,回归劳动生活本真,以真实的案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话说;以亲近的情景触动他们的心灵深处,学生不但会说很多,而且还会有情感的升华。 二、确定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议题” 针对上面劳动教育学习情景,我让同学们思考:“等我们到了爸爸妈妈这个年龄,我们在做什么?我们能做什么?”“作为一个社会人,将参与怎样的收入分配?你对国家有怎样的贡献?”从而确定议题范围。再让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确定4个议题,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了:“长大后我就成了您,我将这样参与收入分配。” 评析:议题是课堂研究的主题,不能纯理论性,要生活化,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能离学生太远,而且要紧扣教学的主要内容。议题的模式可以这样确定:情景分析——讨论初步议题——确定议题。议题的确定是在情景中生成的,这样设计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深度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探究,充分激活课堂的生机活力,更能彰显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生活性、真实性、趣味性。 三、设计与劳动教育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 针对上面所生成的议题,我设置了以下序列化问题: 1.你的爸爸或妈妈做什么工作?他们的收入情况你了解吗? 2.他们工作的单位是什么性质的? 3.你知道爸爸或妈妈的收入是什么收入方式吗? 4.你认为家庭收入怎样才能更高一点? 5.你将来工作了,你想要怎样的收入分配方式?你现在要怎样做? 在上课的过程中,同学们又生成了如下一些问题: 1.我爸爸没有工作单位,只是自己在做,这是什么收入分配方式? 2.我们现在的收入分配方式,有没有剥削? 3.有的人不怎么劳动,就收入很高,像富二代,而有的人累死累活,收入还是不高,是不是不公平? 评析:议题确定后,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问题设计。以问题作为驱动,引导同学们运用学科内容和知识完成学科任务。问题可以是序列化的,也可以是课堂中同学们随机生成的,没有固定的问题,只要是同学们心存疑惑的,都可以成为问题。这样生活化地设计和生成问题,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最大化地发现同学们心中的问题,更好地解决他们的疑惑,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正确作出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养成社会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真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设计“互动式课堂”,搭建劳动教育活动平台 对于分配方式的问题同学们都能理解,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了“分配是否公平”问题上。 我让同学们列举生活中的“分配不公”现象,再让同学们分组讨论这种现象的原因,让各小组分别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原因。我高度表扬了同学们:“我们在探究中不但分析出了收入分配的方式,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爸爸妈妈们的辛苦,而且你们确实看到了问题的实质。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解放初期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实行平均主义,但那时普遍贫困。我们要让人民富起来,不可能一起富,只能先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应地在分配方式上就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们现在还存在着地区之间的差距、城乡的差距、人群之间的差距,国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分配既要讲究效率,也要注重公平, 评析:生成了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要达到不生硬而有生成性,最好的办法还是要把问题交给同学们去探究。我把上面生成性的问题分派给了各个小组,让各小组分工协作,进行充分地探究和讨论。对于比较尖锐的矛盾性问题,放手让同学们的思想观点去碰撞,让同学们去质疑、辩论、探讨。为同学们“搭戏台”,让同学们去“唱”。差不多了,再让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观点和看法。同学们在争论中互相提醒着、在思辨中互相纠正着,这样的学习不只停留在本节课的学习,也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的学习,而是进行“深度学习”,发展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也升华了同学们感恩的情感。 五、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本节课的议题是“长大后我就成了您”,让学生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让学生设想成将来的自己,以这样的角色去体会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才会有真感受。 评析: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只有学生自己去操作,通过自己亲身活动所进行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学生是主演。教师在课堂上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起来”,让学生“演好戏”,让学生入戏,通过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运用自己的认知结构去加工消化知识,去感悟、领悟,以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掌握并能准确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正让学生成为主角,才会还原教学的本质,才会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教师才真正还原为“师”者的身份,而不是教书匠。有的老师理解为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就是让学生热闹起来,其实学生活动决不是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关键的是心动、是思维活动,学生心动重于身动。 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养成,必须要让学生对“劳动”有充分的理解,劳动不只是辛苦,还有收获、有喜悦,有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愿意去做并坚持,只能靠自己的意志。所以课堂上劳动教育必须要让学生切身去体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