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曙区洞桥镇,消防救援人员用冲锋舟转移被困群众。 记者 张培坚 摄 |
想不到,当时离中国还有一千公里远的台风“烟花”,竟远程控制了中原河南的一场罕见暴雨灾害。三天时间,它在郑州泼出了一年的雨量,前所未有的特大暴雨瞬间成灾:地铁变成了“地下河”,不少车辆被冲走,个别水库溃坝,部分铁路停运、航班取消…… 7月25日,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的“烟花”,继续向西北方向强势前行,给浙江、江苏、上海、安徽等地带去狂风暴雨。宁波多地出现江水、海水倒灌,低洼地积水等险情…… 鉴于台风“烟花”可能带来的严重影响,近日,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各级政府,纷纷明确责任,落实防御措施,全力迎战“烟花”。 主讲人 宁波效实中学 黎云海 舒圣祥对此文亦有贡献 风雨中的同舟共济 7月20日16时—17时,郑州一小时降雨量达到201.9mm,突破了郑州自1951年建站观测以来的最高历史纪录。加上7月17日晚间以来的持续强降水过程,郑州三天降雨量达617.1mm。 这是什么水平?要知道,郑州往年平均年降雨量也不过640.8mm,这相当于在过去三天中郑州下了以往一年的量。以郑州全市总面积7446平方公里计算,等于这三天共降下了459490万立方米的水量。由此引发的城市内涝险情可想而知。 与以往类似灾难发生后那些固有而粗浅的所谓质疑与反思——下水道太差啦,应急能力太弱啦相比,这一次,类似声音却很少很少。大家不当键盘侠,不作壁上观,而是彼此站在一起守望相助。因为我们知道,这种灾害无论发生在世界哪个地方,也必然会是一场劫难。此时此刻,河南不需要风雨,只需要同舟。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应急管理部第一时间启动消防救援队伍跨区域增援预案,连夜调派河北、山西、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湖北等省份的消防救援水上救援专业队伍,携带抗洪抢险救援装备紧急驰援河南防汛抢险救灾。官方救援之外,民间力量也在行动。从企业到艺人,纷纷捐款捐物;很多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 社会各界面对河南此次暴雨灾情,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纷纷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一汽、上汽等国企、央企带头捐款,阿里巴巴、腾讯等民营企业紧随其后。 截至笔者截稿,河南慈善总会已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捐款28.9亿。特别是近年来低调至极的国货品牌鸿星尔克,更是因为捐款事件直接火出了圈。据查,鸿星尔克去年净利润负2.2亿元,今年一季度负6000多万元。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鸿星尔克在灾情爆发第一时间宣布向河南捐赠5000万元物资,引得网友大呼心疼。 为了回应鸿星尔克的慷慨解囊,热心网友直接给其“寒酸”的官方微博账号续了10年会员,同时纷纷涌进鸿星尔克的淘宝、抖音直播间和线下实体店,以“野性消费”回应鸿星尔克的“野性捐款”,以实际行动支持民族企业的爱国行为。 在政府的有力组织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援下,河南重新打扫家园,陆续恢复正常生活。7月22日13时,郑州市防指决定将防汛I级应急响应降至Ⅲ级。 风雨中的坚韧温良 入夏以来,极端天气增多。前有北美的“热穹顶”,后有德国大洪水。这些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包括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灾害,都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密切关联性。 以此次河南特大暴雨的成因为例,除太行山区、伏牛山区等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起到抬升辐合效应和 “列车效应”外,7月18日以来西太平洋台风“烟花”生成并向我国靠近,导致的台风外围和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引导下,大量水汽向内陆地区输送,成为河南此次强降雨的又一个重要成因。 在引发河南的特大暴雨后,“烟花”(强热带风暴级)于25日中午12时30分前后,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 7月25日,宁波甬江水位达到3.79米,突破历史最高值。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武警宁波支队派出57名官兵,会同驻地党员、群众紧急装运一万余沙袋,在甬江边筑起了一道沙包阻水墙。 7月25日1时33分,受台风“烟花”影响,疾控中心仓库突发性断电并开始积水。为保证新冠疫苗安全,宁波市海曙区消防救援大队利用手推车无缝衔接转运,成功将160余箱新冠疫苗转移上冷链运输车。 据浙江天气消息报道,20日08时至26日16时,余姚面雨量441毫米,为县域雨量全省第一;其中最大余姚丁家畈1010毫米,破登陆浙江的台风实测过程雨量极值(原为第一位乐清砩头916毫米,0414号台风“云娜”所致)。7月26日11时,武警宁波支队动用110名兵力,携冲锋舟、橡皮艇等救援装备,赶赴余姚灾情现场参与救援,主要任务为抢险救援加固堤坝,转移受困群众和转运救灾物资。 疾风知劲草,危难显担当!突如其来的暴雨和“烟花”打乱了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但紧急关头各级政府的积极有为、社会各界的守望相助、人民子弟兵的挺身而出,以及无数个活跃在自己本职岗位的平凡而伟大的身影,却让我们看到了蕴藏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坚韧、勇敢与温良。 无数的平凡个体,在此次台风和暴雨的袭击中,用风雨同舟的信念和行动证明了我们更是温暖而伟大的集体。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坚守中,很快就能恢复海晏河清、波平浪宁的美好生活。 风雨中的“网生”力量 风雨中,还有份让人感动的《待救援人员信息》在线表格。它将求救人员和救援人员的信息在线不断整理、核实和更新,在网上刷屏流传。这不是哪一个人或者哪几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贡献和努力。文档被自发更新至第270多版,从最开始的一个需求表格,“生长”成了一个民间抗洪资源对接平台,访问量多达250万次。 灾情发生后,社交平台上的各种求救信息不断涌入,需要有人整理并判断优先级。与此同时,救援力量与求助人员之间存在信息差,需要有人搜集新的救援联系方式,同步联系双方。面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打破圈层、信息互通,非常重要。如何能让救助的虹桥更快搭建起来?如何能让更有用的信息在信息洪流中脱颖而出?一份看似简单的《待救援人员信息》,让互联网的信息虹桥作用大显身手。 《待救援人员信息》不是一份普通的在线表格,是暴雨之下刷屏的救命文档,是中国式的社交网络救援。众人参与的守望相助力量,跑赢了狂风暴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温暖的奇迹。 借鉴这一思维,互联网平台很有必要建立起应急模式。每当灾害来临时,汇总求助、寻人、报平安等社会需求,以及救援点信息、救援物资信息、医院信息等重要信息,并将此作为特定功能予以长期保留,突发灾害到来时,第一时间迅速启用,并根据灾情的不同进行优化。 危难之时,更显真情。我们的互联网优势,变成了突发事态下的救援优势;我们的传统互助优势,转化成了众志成城的国情优势。有人挺身而出,有人出钱出力,有人牵挂惦念。从官方救援到民间组织,从互联网平台到普罗大众,大家用看得见的行动,面对风雨,一起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