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法政学堂在宣统年间的毕业文凭空白样张。通讯员供图 |
在宁波教育博物馆,有一份宁海县教育局捐赠的宁海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清宣统二年毕业文凭,弥足珍贵。 记者看到,这张毕业文凭呈长方形,外径宽49.6厘米,高68.6厘米,内径宽41.7厘米,高58.0厘米;四角从右上角开始自右至左印有手写石印的楷书繁体“毕”“业”“文”“凭”4字,四边每条边上各对镶有二条龙作为纹饰,龙须、龙尾、龙爪等清晰逼真、活灵活现。大家见过这么大而精美的毕业文凭吗?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内容 对研究晚清教育文化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据介绍,该毕业文凭颁发于清宣统二年十二月(1910),距今已有111年的历史。这是宁波教育博物馆迄今发现的时间最久远、保存最完整、纸张面积最大的晚清官办高等小学堂毕业文凭。 无独有偶,在宁波教育博物馆近代教育厅内,还陈列着一张创办于1906年的全国首批法政学堂之一——宁波法政学堂在宣统年间的毕业文凭空白样张,主体内容与宁海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毕业文凭几乎一样。这类文凭,不仅书法工整优美,而且记录了详尽的历史档案。文凭正文共记录1011字,无标点,为楷书繁体竖写。文凭右半部分刊录了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二十一日内阁上谕颁布的共计873字的慈禧懿旨。对于考证辛亥革命前夕晚清社会的教育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特点 加盖官印和合缝印来防伪 该毕业文凭最右边书写了“本学生现年十六岁,系宁海县,曾祖大戣,祖开乾,父宗智。右给高等小学学生龚定珍,堂长严寅衷”。 显然,内含学生的年龄、姓名、籍贯、祖上三代姓名等内容,相比现代的小学毕业文凭而言,信息要丰富很多。 同时,为了防止毕业文凭仿冒,不仅在文凭正中间钤印为“宁海县官立高等小学之戳印”,末尾落款处盖有满汉两种文字的“浙江提学使司之印”的方形官印。另外,还在该毕业文凭的上端正中和右侧,分别加盖了半个“浙江提学使司之印”和“宁海县官立高等小学之戳印”合缝印。落款则明确了毕业文凭发放时间和发放排号。 背景 反映晚清政府对新式教育的无奈 清宣统二年(1910),中国处于激荡的社会变革中,皇帝依然存在,但现实社会正越来越朝着现代方向迈进,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正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大地上广为传播,这既是这类文凭产生的历史背景,也是这类文凭所刊录的慈禧懿旨出台的历史根源所在。 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渗入,清政府被迫举办不同于科举的近代中国教育,但是,清王朝的统治者又不甘心于完全放弃自己的教育立场,为了给新式学堂的学子戴上枷锁,慈禧下懿旨要求各学堂必须“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并刊录于毕业文凭之上,而这恰恰反映了当时的晚清政府对于新式教育的无奈。 原文阅读(有删减) 国家兴贤育才,采取前代学制及东西各国成法,创设各等学堂,节经谕令学务大臣等详拟章程,奏经核定,降旨颁行,奖励之途甚优,董戒之法亦甚备。如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离经叛道、联名纠众、立会演说等事,均经悬为厉禁。原期海内人士束身规矩,造就成材,所以勖望之者甚厚。士为四民之首,士风如此,则民俗之敝随之,治理将不可问,欲挽颓风,非大加整饬不可。着学部通行京外有关学务各衙门,将学堂管理禁令定章广为刊布,严切申明,并将考核劝诫办法前章有未备者补行增订,责令实力奉行。顺天府尹、各省督抚及提学使皆有教士之责,乃往往任其偭越违道干誉,貌似姑息见好,实系戕贼人才。即如近来京外各学堂纠众生事,发电妄言者纷纷皆是。然亦有数省学堂从不出位妄为者,是教法之善否即为士习之优劣所由判。确有明征,嗣后该府尹、督抚、提学使务须于各学堂、监督、提调、堂长、监学、教员等慎选器使,督饬妥办。总之,以圣教为宗,以艺能为辅,以理法为范围,以明伦爱国为实效,若其始敢为离经叛道之论,其究必终为犯上作乱之人。盖艺能不优可以补习,智识不广可以观摩,惟此根本一差,则无从挽救。故不率教必予屏除,以免败群之累。违法律必加惩儆,以防履霜之渐。并着学部随时选派视学官分往各处认真考察,如有废弃读经讲经、功课荒弃、国文不习而教员不问者,品行不端、不安本分而管理员不加惩革者,不惟学生立即屏斥惩罚,其教员管理员一并重处,决不姑宽。倘该府尹、督抚、提学使等仍敢漫不经心,视学务士习为缓图,一味徇情畏事,以致育才之举转为酿乱之阶,除查明该学堂、教员、管理员严惩外,恐该府尹、督抚、提学使及管学之将军都统等均不能当此重咎也。其各禀遵奉行,俾令各学堂敦品励学,化行俗美,贤才众多,以副朝廷造士安民之至意。此旨即着管学各衙门暨大小各学堂一体恭录,一通悬挂堂上。凡各学堂毕业生文凭均将此旨刊录于前,俾昭法守。(文凭内原文无标点。为阅读方便,特加标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