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银海与他的藏书(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
陈 青 熊银海是个爱书成痴的年轻人,说起与读书有关的话题,眼睛会发亮。家有藏书1万多册,中国古典文学、古代哲学尤其是先秦诸子是他的钟爱。他是余姚马渚成人学校的一名教师,工作之余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读书之中。近年来,他又积极参与阅读推广公益活动,传播余姚乡土文化,希望更多的人加入爱书读书的行列。2014年他家被评为“余姚市十佳藏书家庭”,2015年被评为“宁波十佳阅读家庭”,今年4·23世界阅读日前夕,又入选了第二届全国“书香之家”。 走进他的办公室,两个高大的书架很是显眼,架子上满满的书籍有借自图书馆,也有自己所藏。“喜欢读书是自然而然的事,真正买书则是从大学开始。”在西子湖畔度过大学生涯的熊银海是三联书店、文史书店、枫林晚书店的常客,“那些专门卖学术书的,我最爱去。家里给的生活费很大部分进了书店,放假回家行李中最重的是书,绳子把手勒出一道道红印。”说到买书的经历,熊银海记忆深刻的是《中国历代美学文库》,“第一年工作的时候,每月工资1300元,这套书19册当时花了1700多元,按照现在的价值大概在五六千元。我记得书店当时只进了两套,因为这种美学、哲学类的书不好卖,在我也是花了血本。” 工作之后,看书、买书是他的生活常态之一。“成功的老师,不是你准备好了去讲什么,而是人家想听什么你就能讲什么,所以读书怎么都不会嫌多。每天看书五六个小时,我喜欢逐字逐句地看,《史记》1000页看了大半年,《王阳明》1812页文言文看了三个半月。”熊银海自称“文史哲都看,博而不精”,最爱的是先秦文学诸子百家。他的妻子也爱读书,“她看教育类书籍、散文。我们还有一起读书的微信朋友圈,推荐书目、互相交流。” 熊银海家里的书房、卧室里都是书,“家里的一部分藏书无偿捐献给了余姚的一些书屋,24小时漫书屋书友会聚集了一批20多岁的年轻人,我给他们捐书;还有马渚的一些书迷,我也给他们送书。我一年订近30种学术杂志,看完后送给马渚的一些退休老干部、老教师。我一直认为,书是需要共享的。” 熊银海说,按照儒家的说法,读书分两种———尊德性、道问学,“前者是提高人们的修养,后者就如朱熹讲的格物致知,探求真理、探求文化精髓。道问学是基础,知识的积累是为了尊德性服务的,古代的立德立言立功都是相对应的。”在工作之余,熊银海加入了阅读推广的行列,在余姚名人馆、余姚图书馆、余姚电台、余姚市社科联等处做公益性学术讲座,“学以致用是应该的,这些年讲座的主要对象是成年人,学生比较少。给学生讲应尽量简单点,给教师、学者等人讲则要偏理论一点。讲座的内容也很杂,中医养生、艺术戏曲、明清历史、文化文学都有。”自从2014年熊银海在余姚市名人馆演讲《滑寿的医学成就及养生方法》以来,又陆续开讲了《我的藏书和读书》《南明首辅熊汝霖》《越剧表演艺术家———徐天红》《诗经的艺术特色》等讲座。 7000年河姆渡孕育了文献名邦余姚,说到家乡熊银海很自豪,“余姚文化很特殊,原来属于绍兴文化群,后来划到宁波又融入海派文化,兼具海洋文化的特征。我非常愿意把我所了解的知识传递给大家。元代大医学家滑寿是马渚人,他重兴针灸,所著《十四经发挥》流传到日本之后,日本的针灸医学也开始兴盛起来;南明首辅熊汝霖是抗清志士、民族英雄;‘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徐天红,唱腔高亢激越,苍劲有力,行腔多变,气派大度,这也是我们乡土文化的瑰宝……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从哪里来,了解地域文化和先贤的余姚人,一定会跟我一样热爱家乡。” 熊银海说,去年他的学术讲座和地方文化讲座多在余姚本地,“今年,宁波、温州等城市也邀请我去,我要把家乡的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