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时评/投资旺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9年09月06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规范“进校园”活动,让教育教学少一些折腾

    俞 洲 

    根据中央、省委统一部署和市委《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实施意见》(甬党发43号)精神,市委主题教育领导小组部署开展了九项专项整治。其中包括规范“进校园”活动,建立各类“进校园”活动审核认定和清单管理制度在内的20个集中整治项目已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学校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笔者尝试搜索了这两年甬城媒体报道过的各类“进校园”活动的资讯,实在让人眼花缭乱。诸如“戏曲文化进校园”“扫黄打非进校园”“绿色网络文明进校园”“中医知识进校园”“税法宣传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禁毒教育进校园”“理财知识进校园”“反假币宣传进校园”“民航空管知识进校园”等,可谓洋洋大观,不一而足。而参与部门之“繁多”、宣教内容之“丰富”,堪称泛滥。对过多过滥的“进校园”活动严加整治、着力规范,正当其时。

    泛化的“进校园”活动加重师生负担,干扰学校教学秩序。应该说,适度组织一些有价值的“进校园”活动,确实可以拓展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校文化。但令人遗憾的是,或许缘于有关部门对“大手拉小手”作用的过度迷信,“从娃娃抓起”近年来已逐渐演化成推进工作的万能钥匙,不管是否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能否真正取得教育实效,什么事情都试图搭上“进校园”活动的船,塞进中小学课堂的“百宝筐”。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甚至采取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等形式强行要求推进各类“进校园”活动,以致“进校园”活动过多过滥。

    据我省教育部门的调查显示,308所学校在过去的一年共接受5568项“进校园”活动,平均每所学校每年18.1项,其中最多的一所学校为125项,平均每周开展3.1项。泛化的“进校园”活动使学校疲于应付,师生不堪重负,干扰和冲击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笔者对此深有感触。

    程式化的“进校园”活动违背教育规律,挤压学校办学自主性。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随着教材国家事权逐步明确,对课程的管理和限定已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进校园”活动进行规范性评估,实施严格的合规程序审查,尊重学校和教师的教育主体性和话语权,确保其合乎教育规律。

    现实生活中,一些“进校园”活动通过偷换概念和打“擦边球”的做法,以活动名义而非课程形式植入学校,往往缺乏统筹规划,存在诸如教材缺失、师资短缺、学时有限、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等问题,教育形式和活动载体大同小异,程式化特征明显。常为人们所诟病的“听不完的讲座”“写不完的征文”“编不完的小报”“比不完的演讲”“开不完的班会”“投不完的票”等,已成为“进校园”活动的标配模板,令人汗颜。

    虚化的“进校园”活动助长形式主义,背离立德树人目标。组织各类“进校园”活动,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以学生为本,使之融入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而不应成为某些部门完成任务、制造政绩的手段。相当数量的“进校园”活动往往只务虚功、不求实效,过于追求场面上的轰轰烈烈,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干虚活”,不仅助长了形式主义,对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也将造成负面影响。

    “进校园”活动过多过滥,教育行政部门出手严加整治、着力规范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还给基础教育一个宁静空间,让学校领导和教师能回归教育教学主阵地,安心办学、潜心育人,少一些折腾、多一分耐心,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